中国港口的“十三五”与“十二五”
2016-02-04 13:42 来源:中港网
近日,部分省市港口或交通部门相继召开2016年工作会,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规划及2016年开局之年主要任务,小篇特作专题梳理,以飨读者。
福建港口的“十三五”与“十二五”
从福建省港航局了解到,“十三五”期,福建省水运规划投资500亿元,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5亿吨,港口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基本形成“港口能力充分、航运规模壮大、闽江干流畅通、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化水运服务体系。其中,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1700万标箱;厦门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增强,福州港江阴港区成为外贸整车进口重要口岸,湄洲湾、罗源湾成为全国沿海港口重要的大宗散货中转港区;闽江干流恢复正常通航。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港航将着力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布局,调整运输结构,促进港航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智慧港航、绿色港航、平安港航建设,发挥沿海港口引领经济和产业发展作用;为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区和生态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水路运输保障。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将对接自贸区建设,梳理简化沿海捎带重箱、“整船换载”等业务便利化措施,进一步争取对台船舶登记制度、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集装箱场站和堆场业务等自贸区政策落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在邮轮运输、航线班次、信息资源、人员培训、港口开发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港口推介力度,并引导实力较强的港口企业“走出去”,在既有基础上,到江西、湖南等省份设立更多的“陆地港”或揽货网点,增强福建港口揽货能力。
同时,持续落实省市级扶持资金,加密海上集装箱班轮航线,构建以厦门港为中心的内支线网络,加快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开展“互联网+航运服务集聚平台”建设,整合船舶交易、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信息、航运人才等服务功能,推动航运要素集聚。基本建成厦门邮轮母港配套码头建设,打造“海峡邮轮”精品航线,接待出入境旅客超过40万人次;推动培育本土邮轮及邮轮接待、供给、金融、培训等邮轮衍生产业发展,构建凸显两岸四地区域特色的海峡邮轮经济圈。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港航建设投资完成515.7亿元,年均超过100亿元,比“十一五”和“十五”期间的投资总和多118亿元。核心港区集中连片开发持续推进,全省60%的万吨级以上泊位集中在核心港区。稳步推进港口企业优化整合,完成厦门港集装箱码头、福州港江阴港区集装箱码头、湄洲湾北岸公用港口企业和罗源湾北岸散货码头的整合,实现区域码头业务、品牌和管理的统一。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港口集装箱航线达290条,其中外贸线127条,通达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个港口。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航线近80条,进出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厦门港集装箱外贸航线通达的国家和地区港口数量逐步接近台湾高雄港。外省大宗货物通过福建省码头“水水中转”吞吐量年均增长超过17.6%,港口腹地拓展到赣、粤北、浙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省份。
“十二五”期间,随着随着“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的持续推进,港口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十三期”,福建省将积极推动重点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及其配套的大型深水航道建设,具备停靠45万吨级散货船、40万吨级油轮和3E级集装箱船、22万总吨邮轮等世界最大船型的能力,疏港铁路畅通,各类港航服务要素配套齐全。
河北港口的“十三五”与“十二五”
从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局了解到,河北省港口 “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两个突破、两个领先、三个翻番”。即全省港口计划投资400亿元,新增泊位67个,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2亿吨,力争15亿吨,港口吞吐量突破12亿吨,进入全国前列。港口岸线利用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水运工程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0万标箱比2015年实现翻番,吞吐能力完成800万标箱,比2015年实现翻番;海运船舶运力达到500万载重吨比2015年实现翻番。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河北港口主要目标任务是,一是港口新增通过能力7个泊位/3100万吨。全年计划投资100亿元,确保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98个泊位/10.5亿吨,同比增长4%。二是港口货物吞吐量力争完成9.15亿吨,同比增长0.3%,集装箱吞吐量力争完成270万标箱,同比增长7%。三是沿海船舶运力规模力争保持200万载重吨,同比持平。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港口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完成投资约849亿元,年均投资近17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32%。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2亿吨,相当于每年建设一个亿吨大港。2015年全省港口吞吐能力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比“十一五”末增长107%。其中集装箱泊位通过能力增长迅速,由“十一五”末的30万TEU提高到“十二五”末的350万TEU,增长了近12倍,为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五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累计完成737.9万标箱,是“十一五”的2.81倍,增速高达34.6%。2015年全省港口集装箱首次突破200万标箱,达到252.5万标箱,同比增长37.5%,班轮航线达到66条,同比增加8条,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1倍、3倍。唐山港京唐港区首次单港突破100万标箱,黄骅港综合港区连续3年增速保持国内沿海港口领先。
“一煤独大”局面持续转变,煤炭占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0%下降至目前的55%。尤其是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河北省港口除煤炭以外的其他货种全部实现增长。全年完成吞吐量9.1亿吨,其中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完成2642.7万吨,同比增长6.3%;金属矿石完成2.55亿吨,同比增长4.3%,港口服务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
浙江港口的“十三五”与“十二五”
浙江省委“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深入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现代交通五大建设,将“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上升为省委战略,为“十三五”浙江港航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浙江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8亿吨(年均增长4.6%),集装箱吞吐量3000万标箱(年均增长5.8%),江海联运量达到3.5亿吨(年均增长10%),海河联运5000万吨(年均增长20%);海铁联运达到2500万吨,其中集装箱量达到50万标箱。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进入世界前三,跨入世界强港行列。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600公里,纳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的航道达标率达到80%。全省内河航道一类维护里程1600公里,二类维护里程1800公里。
预计“十三五”期间,浙江沿海船舶运力稳步增长,规模达到2200万净载重吨(平均吨位7000净载重吨),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航运保险金融、船舶交易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内河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0%(平均载重吨位400净载重吨);内河港口吞吐量达到3.6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年均增长22%)。
“十三五”期,在沿海港口方面,浙江高水平打造全球一流现代化枢纽港,构建开放合作大平台。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大力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枢纽港和国际港航物流中心,构建对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大平台。“十三五”计划完成投资400亿元,建成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50个,新增吞吐能力3亿吨。
在内河水运方面,高水平打造畅通高效江河海联运体系,构建支撑和引领“四大经济”的水路交通走廊。全面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推进运输结构转型,加快江河海联运发展,促进港产城联动,着力打造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十三五”期计划完成投资330亿元,建成高等级泊位超过100个,建成高等级航道超过300公里。
“十二五”期间,浙江港航完成建设投资719亿元,助推浙江“大港口大水运”建设快速发展,同时努力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业水平,使浙江港航发展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新增万吨级泊位61个,达到220个,居全国第三位,年综合通过能力达10亿吨。仅2015年全省港口就完成货物吞吐量完成14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10万标箱,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23.9%、64.5%。
数据显示,宁波舟山港201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亿吨,连续四年稳居世界首位;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4.2亿吨,继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70万标箱,从2010年末世界第六位,跃居世界第四位,超过韩国釜山和香港。
广东港口的“十三五”与“十二五”
“十三五”期,广东省交通运输要完成投资约5000亿元,建成约40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内河航道项目17项约1200公里。推进珠三角港口一体化和粤东粤西港口群协调发展。引导珠三角港口群集约发展,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陆空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深化交通运输对外合作开放。到2020年,广东省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达到20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6500万标箱。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公路水路等交通基本建设完成投资约4724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58%。到“十二五”期末,港口码头泊位2942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5587万标箱,分别增加4.9亿吨、1227万标箱。同时,广东省不断升级沿海港口群,亿吨大港上升至5个。
湖北港口的“十三五”与“十二五”
未来五年,湖北“黄金水道”的发展仍将继续闪光,十三五期间,湖北将实施“1957”工程打造9大航道5大港口枢纽。
“1个航运中心”即加快构筑“一个平台、一个保税区、三个分中心”(武汉航交所服务平台;阳逻港综合保税园区;多式联运中心、中部地区邮轮中心、襄阳汉江航运中心)。下半年着力加快航交所建设,力争有明显进展。
“9大航道”即加快建设“一主三江一网四支”长江中游高等级航道体系。一主:力争“6.45工程”开工建设,早日实现武汉至重庆5000吨级船舶直达、武汉至上海万吨级船舶直达。三江:畅通汉江、江汉运河、清江航运,雅口、碾盘山枢纽开工建设、2020年前建成,建设清江翻坝运输体系。一网:推进以内荆河航线、汉北河及松虎河航线为主要支撑的江汉平原骨干航道网建设。四支:长江三峡库区支流、汉江丹江口库区支流、清江水布垭库区支流、鄂东南长江支流航道建设。
“5大港口综合交通枢纽”即建设“铁水公”互联互通的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阳五大枢纽港口,打造武汉新港为龙头的长江中游枢纽性港口集群。
“7大示范”即:打造建养管示范航道、多式联运示范基地、“一港双园”示范港口、安全监管示范制度、绿色航运示范区、江海联运示范航线、航运服务示范平台。
十三五期间,武汉新港还将重点建设阳逻三期后续工程,加快形成连接“两线”(京广、京九铁路)、通达“两港一站”(深水港、航空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将武汉新港打造成辐射中西部地区、连接国际航运市场的区域性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枢纽港口。
宜昌港方面,十三五期间也将推动国家加快三峡枢纽3000吨级升船机建设,启动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扩能和三峡至葛洲坝间航道整治工程,完善水陆、水铁联运系统,打造以临港工业物流为核心的三峡枢纽港中心港区,形成以三峡翻坝为特色、货物翻坝转运和旅游客运集散为核心三峡现代物流中心。
近年来,湖北港口集装箱发展迅速,武汉港2014年突破100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宜昌港、荆州港相继突破10万标箱。在国内经济普遍放缓的大环境下,湖北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步上扬,预计2015年分别达到3.1亿吨、货运周转量2500亿吨公里、港口吞吐量3亿吨、130万标箱,较“十一五”末增长92%、118%、59.7%、68.8%。水路货运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由“十二五”初的34%提高至41%。
重庆港口的“十三五”与“十二五”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计划建成长江上游地区“服务+辐射”型航运中心,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港口通过能力达到2.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500万标箱,周边省市货物中转量达到50%以上。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将着力打造的“1+3+9”港口群,“1”指龙头示范港——果园枢纽港,“3”指江津珞璜、涪陵龙头、万州新田3个铁公水联运枢纽港,“9”指主城寸滩、永川朱沱、渝北洛碛、长寿胡家坪、丰都水天坪、忠县新生、奉节夔门、合川渭沱、武隆白马等9个专业化重点港口。
“十三五”期间,重庆综合交通计划总投资约4000亿元,到2020年建成西部铁路中心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全国大型复合型航空枢纽,形成“畅通便捷、互联互通、舒适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重庆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由1.36亿吨提升到约1.8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400万标箱。“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将基本形成“四枢纽(1+3)九重点”规模化、专业化港口群,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2.2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500万标箱。
“十二五”期间,重庆港务物流集团紧紧围绕综合物流航母企业的发展定位,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交通枢纽的契机,全力推进“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的实施。在同步抓好寸滩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建设了世界内河第一大枢纽港果园港,2015年又开工建设江津珞璜港。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集团公司拥有集装箱吞吐能力423万TEU,港口货物吞吐能力9607万吨,商品滚装车吞吐能力98万辆,铁路专用线39公里,码头泊位平均通过能力76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60%、135%、104%、38%、68%。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水运集装箱占全市水运集装箱总量的86%,铁水联运量占全市铁水联运总量的100%,拥有5个铁公水枢纽港。
四川港口的“十三五”与“十二五”
谋划“十三五”,四川省明确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十三五”期间,四川将构建通达通畅的航道体系。推动长江、岷江、嘉陵江、金沙江、渠江5条高等级航道全线达标升级,加快沱江、涪江2条航道前期工作,构建干支衔接、通达通畅的“5+2”航道体系。
构建枢纽互通的港口体系。优化泸州、宜宾、乐山、广元、南充、广安6个重要港口结构,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成一批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港口码头,因地制宜推进达州、凉山、攀枝花、眉山、遂宁、自贡6个港口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形成结构优化、枢纽互通的“6+6”现代化港口体系。推动港口与港口综合配套服务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区的有效衔接,实现港、城、园三区互动发展。
扶持壮大水路运输市场。扶持重点水运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优化船舶运力结构,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专业化运输,加快拓展港口服务功能,提升水路运输市场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建设5条江20个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到2020年1692公里航道全线达标;航道通过能力提升1倍;港口吞吐能力从1亿吨增长到1.5亿吨,增长50%;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
“十二五”期,四川全省水路集装箱吞吐总量超过150万标箱,是“十一五”期的5倍。其中,2015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5.5万标箱,同比增长39.71%。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内河水运服务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产业的引导和聚集效应日益凸显,水路货运量、周转量是“十一五”期的2倍,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上升至5.3%,仅次于道路交通运输,位居第二。
-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