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沿海港口发展回顾与2021年展望
2021-01-04 13:59 来源:中国港口
一、2020年经济、贸易发展和2021年展望
1、2020年世界经贸陷入衰退,2021年将实现恢复性增长
2020年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前所未有,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将同比下降4.4%。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将分别下降5.8%和3.3%。新冠肺炎疫情年初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开始蔓延,进入二季度之后欧美地区成为疫情震中,并先后迎来第二波和第三波冲击。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二季度以来不断推动复工复产,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欧美国家受到严重冲击,美国与欧元区经济将分别下降4.3%和8.3%。
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严重影响。疫情期间各国采取较为严格的管控检查措施,造成的一定程度的物资短期、产业链中断以及跨境贸易行为的限制,使得各国对涉及民生和国家命脉的战略产业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在产业政策和开放态度上的收缩,通过强化本土化、多元化和周边化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对产业链全球化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增强。
全球在货币政策趋向宽松,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不仅采取与2008年相同的零利率政策,更是宣布了史无前例的“无上限量化宽松”,多国央行纷纷加码货币宽松政策,以期利用宽松货币政策支撑经济。疫情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3月份美国股市经历前所未有的10天内的4次熔断,而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年末美股指数屡创历史新高。
世界贸易增速大幅下滑。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全球贸易在延续2019年疲软状态下,进一步出现了剧烈下跌和震荡,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均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逐步抬头,经贸摩擦逐步增多,原有体制、秩序、规则面临重构,IMF预计全年商品和服务贸易下降10.4%,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
2021年世界经贸将呈现恢复性增长,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签署对于对增强各国疫后经济恢复、促进长期繁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疫苗的使用有助于世界重启经济,全球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出现改善;大国博弈愈演愈烈,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地缘政治紧张、民粹主义蔓延、债务持续累积,“黑天鹅事件”造成的意外冲击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加剧。总体看来,2021年世界经济贸易将有望开启复苏进程,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将增长5.2%,全球贸易将增长8.3%。
2、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衰退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民经济稳步复苏,预计全年GDP增长2.0-2.5%,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中一季度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呈现逐步恢复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
稳投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底部回升(如图2所示),2020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2.6个百分点,累计增速在9月份由负转正之后逐步回升。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2.96个百分点,成为需求侧的主要动力。房地产投资明显改善,同比增长6.8%;特别国债发行、专项债增发等改善了基建融资状况,“两新一重”建设加快,基建投资稳步增长,同比增长1.0%;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盈利下滑,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5%。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2%。
2020年1-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美元计价)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增长2.5%,进口下降1.6%(如图3所示),月度增速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贸易顺差同比增长23.0%,前三季度外需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防疫物资供应、外贸供应链快速恢复、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等因素支撑外贸增长,11月单月进出口、单月出口和9月单月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分贸易伙伴看,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逆势增长,东盟历史性的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同比增长5.6%,表明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贸合作逐步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规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下半年以来,国外疫情加剧,部分订单需求重新回流中国,使得我国对传统市场进出口贸易基本稳定,对美进出口快速恢复,同比增长5.8%,11月增速超过40%。对欧盟、日本进出口同比增长3.5%和0.3%。
2020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8%,月度增速自8月由负转正以来,增速逐步加快(如图4所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仍是负向拉动,受聚集性、接触性消费活动受限影响,线下消费、住宿和餐饮市场仍有待恢复。但同时,疫情催生新型消费逆势增长,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诊疗、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全国快递业务量日均2亿多件已成常态。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较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海外需求总体上将有所改善,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对于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逐步减弱,消费加快恢复、需求回暖带动生产加快,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将不断提升。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综合预计2021年我国GDP增长将达到7.5%左右。
2021年,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投资便利性。随着企业效益持续回暖、投资信心稳步恢复,制造业投资有望加快。在“两新一重”建设需求加快释放、信贷资金大力支持等因素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加快。房地产市场将面临周期性下行和融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的双重压力,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预计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0%左右。
全球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改善、稳外贸政策力度加强等因素有利于出口延续增长势头。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国内需求改善将助力进口回升。此外,贸易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将拓宽传统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外贸增长增添新活力。但也应注意到,我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疫情蔓延仍存在不确定性,国外生产能力恢复也将导致我国出口“替代效应”逐渐消退,中美经贸摩擦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仍不容忽视。预计2021年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5.2%左右(美元计价)。
扩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促消费将成为扩内需战略的主要发力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措施将为居民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利于提振消费者信心,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稳就业政策持续实施落地,有利于稳定就业基本盘,为消费增长提供收入源泉;国家引导汽车消费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加快增长。消费需求将保持总体平稳运行,预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左右。
二、2020年沿海港口发展回顾
1、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意外”实现原预期增长
2020年沿海港口吞吐量预计将达到94.9亿吨,同比增长3.3%(外贸增长4.0%、内贸增长2.7%),“意外”实现原预期增长[1](如图5所示),较2019年放缓1.0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自6月份由负转正以来,逐步加快。上半年与下半年走势均超出预期。
(1)港口原油、矿石等大宗散货外贸运输保持较快增长
①港口煤炭运输需求有所放缓,内外贸出现分化。2020年沿海港口煤炭及其制品生产总体有所放缓,将达到16.3亿吨,同比下降1.7%左右,继续保持沿海港口第一货类位置。港口煤炭运输月度不平衡系数较2019年提升6.2%。
2020年以来,宏观经济发展受疫情冲击严重,煤炭需求总体较为低迷,1-11月全国煤炭消费量超过35亿吨,同比下降0.6%,火力发电同比增长0.3%,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1.3个百分点。产地煤矿安全监管力度较大,全国原煤产量达到34.8亿吨,同比增长0.4%。外贸进口供应受限,国内煤炭价格快速上涨,12月中旬,秦皇岛港动力煤(5500大卡)平仓价格接近700元/吨,较4月份低点回升近50%。
煤炭外贸进口快速下滑,呈现前高后低发展态势,一季度沿海港口外贸煤炭进口增速同比增长17.6%,二季度尤其是下半年以来,由于对外贸煤炭管控力度逐步增强,进口限制政策逐步发挥作用,外贸进口煤炭迅速下降,预计全年沿海港口外贸煤炭进口量达到约2.1亿吨,同比下降11.1%。
随着国内经济逐步恢复,港口煤炭内贸运输逐步恢复,呈现前低后高发展态势,全年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量预计接近7.9亿吨左右,同比下降1.7%,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0个百分点,月度增速6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保持正增长。
北方港口煤炭下水格局方面,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黄骅港四大港口依然占据北方下水港主体地位,仅有黄骅港保持正增长,同比增长4.7%,所占份额有所提升,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分别同比下降10.8%、1.4%和15.9%。其他港口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日照港在瓦日线的带动下,煤炭下水量实现11.5%的高速增长。
②金属矿石吞吐量保持平稳增长,铁矿石进口快速回升。预计2020年金属矿石吞吐量达到16.0亿吨左右,同比增长3.5%。港口铁矿石进口运输不平衡系数1.10,较2019年微幅提升。
2020年以来,国内基建、房地产投资保持续回升,在需求拉动下,1-11月全国粗钢产量高位继续攀升,同比增长5.5%,全年将历史性突破10亿吨。国内钢材价格小幅攀升,12月中旬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较年初增长10.2%,国内外钢材出现价差,钢材出口继续下滑,接近5000万吨,同比下降18.1%。铁矿石价格明显上涨,12月中旬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超过171美元/吨,较年初增长75%,创2011年11月以来的新高。在高矿价的带动下,国内铁矿石产量有所增长,同比增长2.1%。
港口铁矿石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走势呈现“前低-中高-回落”。一季度受春节以及疫情因素影响,沿海港口外贸铁矿石进口同比下降0.6%;二季度以来,随着复工复产,进口增速快速回升,二季度、三季度增速分别达到16.3%和11.4%,进入四季度以来,建设需求有所减缓、矿石价格攀升,铁矿石进口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实现7.7%左右的增长。年中港口进口铁矿石库存一度降至1.06亿吨,较年初下降近2000万吨,12月中旬回升至1.24亿吨,与年初基本持平。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40万吨铁矿石码头有关工作的通知》,新增烟台、日照、福州宁德3港口,加上2015年批复的大连港、唐山港、青岛港、宁波舟山港,共有7大港口、11个泊位获准接卸40万吨铁矿石船舶,南北布局已趋平衡。同时随着码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矿石进口直达运输比重逐步增多,沿海港口铁矿石转运量占进口量的比重下降至21%,较2019年下降2.4个百分点。
③石油、天然气及制品运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0年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达到11.7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1%。港口原油进口运输不平衡系数为1.12,较2019年提高4.7%。
2020年以来国际油价巨幅波动,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至20美元/桶以下,创2002年以来的新低,创2002年以来的新低,4月20日WTI原油期货价格收于负的37.6美元/桶,是历史上首次跌入负值,年末基本保持在40-50美元/桶左右的水平。我国炼化企业大规模采购低价原油,预计全年沿海港口外贸原油进口完成近5亿吨,同比增长9.3%,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达到72.6%。2020年新增炼化产能1670万吨,原油加工量保持平稳增长,增速为3.1%。国内原油产量小幅增长1.6%。国内成品油需求较为低迷,下降5%左右,但是其他化工产品表现较好,乙烯需求量同比增长9.0%左右。
我国天然气进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2020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保持较快,但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全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5.0%左右。预计全年沿海港口液化气天然气进口量超过7750万吨,同比增长4.2%左右。
(2)港口集装箱运输逐步恢复
南北运输格局变化。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步增大,前三季度北方地区占全国GDP比重为35.2%,较2019年下降0.2个百分点,城市GDP排名中北方仅有北京入围前十。沿海港口中北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进一步下降至31.3%,较2019年下降0.5个百分点。1-11月大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88万TEU,同比下降39.6%,吞吐量排名被营口港超过下降至沿海第9位,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受到冲击。天津港推进效率年攻坚行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10万TEU,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长6.1%,增速在集装箱干线港中排名首位。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带动下,洋浦港和北部湾港集装箱同比增长45%和33%,全年吞吐量分别突破100万和500万TEU,在沿海港口中表现突出。
2、港口建设投资保持高速增长,能力适应性回归至基本适应水平
我国沿海港口吞吐能力适应性连续6年总体处于适度超前状态,沿海各港结合经贸形势的变化有序推进建设节奏,同时港口资源整合提升码头利用效率,沿海港口投资也连续7年呈现负增长。受到运输不均衡性加剧、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2020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适应性降至1.17水平(如图9所示)、从整体适度超前回到基本适应,部分时段、部分码头出现能力紧张状况,例如三季度,前期采购低油价原油集中到港,青岛港出现一定程度的油轮压港现象,四季度宁波舟山港由于船期脱班严重,部分港区出现堆场能力不足问题,上海港集装箱码头能力处于偏紧状态,难以满足高峰时期的运输需求等。同时为提升适应性,2020年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预计全年沿海港口建设投资约530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全年净增沿海万吨级泊位约50个。
港航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整体盈利。上半年港口企业在吞吐量受影响并主动减免收费,企业效益受到较大影响。下半年港口吞吐量回升到正常增长速度,企业效益降幅收窄。17家港口A股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共计1177.8亿元,同比下降9.1%,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1个百分点;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201.2亿元,同比下降7.1%,较上半年收窄8.5个百分点。
2020年CPSI(港口A股上市公司股价指数)基本与大盘同步震荡走势,总体略弱于大盘表现。年初国内疫情爆发后,港口板块作为受冲击总严重板块率先下滑,二季度伴随国内复工复产回升至接近大盘水平,随后与大盘走势相近但始终略弱于大盘表现,至12月CPSI达到100.13点,基本与年初持平。A股航运上市公司的CSSI(航运A股上市公司股价)指数走势较上证综指波动性更大,二季度、四季度在油轮、集装箱航运市场带动下表现优于大盘,年末CSSI达到134.12点,跑赢大盘24个百分点。(如图10所示)
(1)新规划和新格局开启港口发展新征程。
“十三五”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2020年是“十三五”期的收官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交通运输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沿海港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预计到“十三五”期末,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将达到2530个,在交通扶贫攻坚、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运输服务提质增效降本、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沿海港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回顾2020年,在“交通强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重要纲领和规划的指引下,我国沿海港口已经展开“十四五”期开局谋划工作,按照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优化调整“十四五”规划思路和重点任务,并做好两个五年规划的衔接,为迎接港口发展的新征程蓄势待发。
(2)港口行业直面疫情冲击,全力保障货运畅通。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沿海港口,船公司大量撤并线,进出口货物查验防疫流程增加,大量货物在港口滞留。尤其是年初冷藏集装箱接卸和堆存问题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港口行业积极响应国家降费减税号召,从3月1日起免征港建费,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下调20%,且政策仍在延续,前三季度减轻货主企业成本约6.65亿元。随着疫情发展,海员换班问题成为全球港航业疫情防控的难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协调下,沿海港口在相关部委的防控要求下,安全、有序的开展船员换班工作,前三季度累计完成国际航行船舶中国籍船员换班近11万人次,有效保障了船员合法权益和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同时发布四版《港口及其一线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作为指导文件被国际海事组织向世界推荐,为世界抗击疫情做出应有贡献。下一步,内保供应、外防输入,尤其是防控冷链运输目前的输入风险,仍将是我国沿海港口一段时期内应对疫情的常态化操作。
(3)港口资源整合继续深化,资本市场运作及业务联动增加。
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推进,辽港集团推动大连港通过换股整合营口港上市公司的方案,丹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纳入辽港集团。天津港集团与环渤海区域港口签订多个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互动与合作。《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动津冀港口协同发展,鼓励津冀港口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加快整合,实现集约化运营。山东港口集团分别获得青岛港和日照港49%和100%的股权,吸纳莱州港。上海港持有宁波舟山港20%股权,共同加快小洋山北侧码头合作开发。深圳蛇口港构建“蛇口—顺德组合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港口发展。北部湾港增资合营钦州港集装箱泊位资源。福建省港口集团获得了省内两家主要的港口运营公司的股权。同时港口资源整个步伐逐步向内河延伸,江西省港口集团挂牌成立。
(4)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
2020年,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公布,形成1+3+7+1+6+3的格局,共21自由贸易示范区,已形成覆盖全国2/3省市,沿海全面布局、内陆多点开花的全方位布局。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宁波舟山港获得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启运港退税、允许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国际航行船舶燃料享受保税政策等政策利好,国际枢纽港功能进一步完善,东北亚燃料油加注中心建设加速。
(5)绿色平安港口发展持续深化。
2020年8月21日的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爆炸为港口安全生产敲响警钟,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深刻吸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管理。发布《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国内一流港口达到四星级水平。持续优化长江绿色航运发展环境,整治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联合生态环保部和住建部提升和规范长江经济带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应用。排放控制区政策稳步实施,低硫油切换有序推进,2020年开始海船进入内河控制区,燃油含硫量不大于用了0.1%m/m。
(6)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
疫情加速了港口数字化进程。通过预约制、零接触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沿海港口数字化水平提升。从自动化码头建设投产来看:青岛港前湾港区2个自动化集装箱泊位投入运营;天津港实现了传统集装箱码头的自动化改造;广州南沙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有序建设,北部湾港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顺利开工;厦门翔安港区20万吨级全自动化码头泊位建设获批;深圳妈湾智慧港成为我国散杂货码头中率先完成自动化改造的码头。天津港还获批全球港口首个自动驾驶示范区。
(7)我国港口的连通度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港口在世界海运网络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LSCI),2019年中国的LSCI指数得分151.9,已连续十年保持港口连通性全球第一。从单个港口情况来看,上海港班轮连通性指数为134.3,居全球港口连通性排名第一,宁波舟山港、香港港、青岛港分列全球第四、第五、第八位,深圳的蛇口、盐田排名分列第14位、第16位,综合排名实际上也进入全球前10位行列。
今年以来,进一步推动海运口岸严格落实国家港口收费优惠减免政策规定,规范海运口岸收费,减轻海运各环节费用负担。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将政府定价的货物港务费和港口设施保安费收费标准分别降低20%,促进口岸营商环境优化,推动物流业、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持续推动口岸营商环境改善,进一步优化降费措施,完善公布收费目录,规范口岸通关证件精简及相关核验工作。
为严防疫情跨境蔓延,全面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海关总署出台了《关于统筹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和通关便利化工作措施清单》,提出全程简化通关手续,降低通关成本等50条具体任务清单,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全面推进“两步申报”、“绿色通道”、免到场查验等一系列便利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2020年6月份,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9.7小时和2.3小时,较2017年已经大幅压缩了59.3%和81.5%。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也显示,中国跨境贸易便利化排名由上年的第65位提升至第56位,首次跻身全球前60名,跨境贸易各分项指标改善也都非常明显,其中进口的单证、边界合规时间分别降低了45.8%,25.0%,出口和进口的边界合规成本分别降低了18.5%和26.1%。
(9)高质量引领港口发展,行业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发布《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海港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对22个沿海港口整体进行评价。其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整体列前两位;黄骅港煤炭港区不断提升港口的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因本质抑尘、设备设施自动化与在线监测、水资源回收利用、港区绿化等方面成就,不为全世界散货港口的绿色、智慧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根据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全球港航舆情动态系统跟踪监测,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上海港长期位居媒体关注首位,2020年天津港媒体关注度明显提升,与上海港的媒体关注度并列第一。
三、2021年沿海港口发展展望
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逐步复苏,疫情对于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将有所减弱,我国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经济增速有所加快。结合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及港口发展趋势分析,预计2021年沿海港口生产主要指标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增速较2020年有所提升。“新基建”项目稳步实施,港口建设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一流港口继续引领绿色、智慧港口建设,运输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自由贸易港/区”创新政策、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水运发展资金来源等值得关注。
1、港口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
2021年世界经济贸易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主要经济体将进一步重启经济,全球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大概率出现改善,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基于对世界经贸形势以及我国经贸发展趋势的判断,综合煤炭、钢铁、电力、石化等重要行业发展特征,并结合港口自身发展趋势,综合预计2021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4.5%左右,增速较2020年有所加快。
2、集装箱吞吐量较快增长
2021年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疫苗的逐步投入使用和迭代演进,疫情影响将大概率回归到相对可控的范围内。随着国内外经济逐步恢复正轨,加上中国在此次疫情过程中展现的供应链保障能力,国内生产制造业投资及订单的的持续复苏将带动集装箱运输逐渐恢复正常。结合相关机构对经贸形势预测,预计2021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6.5%左右,受低基数的影响,上半年港口集装箱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下半年逐步回归平稳,全年走势将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态势。其中国际线和内支内贸线分别同比增长4.0%和9.0%左右。
3、大宗散货生产将实现平稳发展
(1)煤炭运输将实现平稳增长。一方面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宏观经济将进一步复苏、总体向好,经济活动需要的能源供给将有所增长。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继续保持6-7%的增长,电力系统应用新能源比例进一步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电煤消耗量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先进产能进一步释放,煤炭生产和消费量将稳中有增,由此带来煤炭运输将实现平稳增长。煤炭产销格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煤炭生产有向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产区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大秦线、唐包线、瓦日线、朔黄线等铁路煤炭专用线路将进一步发挥运输结构调整重担,有利于北方港口煤炭下水运输。同时浩吉铁路由于运输成本等因素影响,尚不能对原有“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运输格局造成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煤炭进口运输受政策影响较大,在2021年供需趋于宽松的背景下对于煤炭进口运输增长将受到制约。
总体看,预计2021年煤炭消费将实现平稳增长,全国煤炭市场供应趋于宽松,北方港口煤炭下水能力和通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预计2021年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量同比增长3.2%左右,考虑到运输能力和运输成本,对应港口下水增量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唐山港、日照港等港口。预计煤炭进口将趋于平稳,港口煤炭进口量将与2020年基本持平。综合分析,2021年沿海港口煤炭吞吐量同比增长3.1%。
(2)金属矿石将基本持平,铁矿石进口微幅下滑。2021年世界和中国经济都将恢复性增长,将对我国钢铁需求及直接出口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世界钢铁协会预计2021年全球钢铁需求将增长4.1%。同时一批钢铁产能置换项目将建成投产,装备水平更加先进,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粗钢产量将稳中略增。但我国粗钢生产消费仍处于峰值平台期,基建、房地产对于钢铁需求的支撑力度将有所减弱。同时我国废钢资源量继续增加,进口废钢将有所增长,废钢替代效应将进一步显现,高矿价将对明年年初的矿石进口带来不利影响,港口库存将有所下滑。综合分析,预计2020年沿海港口铁矿石进口同比下降1.0%左右,其他金属矿石实现一定增量,金属矿石吞吐量同比基本持平。
(3)石油、天然气及制品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回升,随着原油需求逐步回暖,布伦特原油均价50-55美元/桶,欧佩克+对原油产量控制将逐步减弱,美国对于伊朗制裁可能有所放松,总体上国际原油供给趋向宽松。国内将净增约1400万吨的炼化产能,化工市场将继续延续较快增长趋势,国内成品油需求以及出口将平稳增长,2021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24300万吨,同比增加4100万吨。国内原油产量将继续延续平稳态势。同时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综合预计,2020年沿海港口石油及制品吞吐量同比增长4.5%左右。沿海港口原油进口同比增长6.0%左右、液化气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10%左右。
4、港口建设投资保持增长势头
在需求的增长、提升适应性的背景下,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将保持稳步增长势头,沿海港口整体建设重点逐步转向为区域性、结构性补短板,投资方向在放在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货类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吞吐能力适应性2021年降重新回到1.21的适度超前区间。同时“新基建”将持续在港口发力,智慧港口发展势必焕发新的活力,将在提升港口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升级及全自动化码头新项目开工共同推进,各港口因地制宜探索智慧化建设新方案。资源整合不断推进,成为大势所趋,在提升码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促使港口建设节奏更趋于理性。
2021年沿海港口将进一步港口资源整合,增强港口间协同发展,提升议价能力,有利于提升港口整体盈利水平。港口业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依然会保持稳健。同时对港口服务要求不断提升,港口企业不断加大平安、绿色、智慧港口方面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且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仍是202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进出口环节费用将继续承受压力。综合判断,2021港口企业总体盈利将保持稳定,股价走势基本与大盘相当。
(1)新发展格局下的一流港口建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年。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国沿海港口将继续以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继续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新时期沿海港口应紧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我国,放眼全球,加快稳定、安全有韧性的物流供应链服务网络构建,以港口枢纽吸引要素聚集,增强区域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促进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提升新发展阶段的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2)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继续推进。
2020年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收官之年。自2018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实施铁路运能提升、水运系统升级、公路货运治理、多式联运提速、信息资源整合、城市绿色配送六大行动。国内沿海港口在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集疏运通道建设、生产业务结构调整等措施的支持下,港口集疏运结构、水铁联运、水水中转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下一步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仍将长期贯穿下去,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河海联运将是沿海港口关注的重点,在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合理衔接、市场营商环境优化、运输结构调整市场潜能挖掘以及运输结构能效评估等方面仍将继续推进。
(3)“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港口发展。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港口行业受“碳中和”目标影响较大,自身也是能耗排放的重点关注领域,未来将继续在港作设施设备清洁化改造、运输结构能源结构业务结构空间结构调整、陆域海域环境治理、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继续深化推进,打造清洁低碳用能结构,研究港口能耗和碳排放监测评价体系和监测平台建设,推动港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4)沿海港口智慧化进程加快推进。
沿海港口将继续运用智慧化手段提升效率,加快转型,在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推动设施设备智能化改造、提升工艺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在行业的赋能,提升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更加需要注重精细化的管理,综合考量成本、效率与收益等要素的平衡,提升自动化码头效率和效益水平。2021年沿海港口自动化码头继续推进。广州港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基本建成,成为大湾区首个全自动码头。招商港口旗下深圳海星港,大连港、营口港分别开展散杂货和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天津港C段智慧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北部湾港自动化码头建设继续推进。沿海港口继续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创建世界一流港口。
(5)“自由贸易港/区”创新政策有所突破。
2020年12月下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将审议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距离2019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立法调研、起草工作列入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不到2年时间,充分显示了海南自贸港法立法紧迫性和全国人大对自贸港建设的大力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将以法律形式明确自由贸易港各项制度安排,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原则性、基础性的法治保障。
(6)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加快推进。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世界级长三角港口群以来,港口群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上海、浙江省(市)级港口集团合作更加紧密,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洋山开发合作,上港集团成为宁波舟山港股份第二大股东,并进入其董事会。上海市交通委、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南通市、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共同签署了《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舟山保税燃油实现在洋山港区完成跨港保税燃油直供业务,长三角港口群港航服务一体化加深。
(7)水运发展资金来源亟需解决。
2020年,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经国务院决定,自3月1日起,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减半征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至2020年底,有力的减轻了外贸企业负担,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复苏。12月24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关于港口建设费征收政策执行到期有关工作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经对外开放口岸港口辖区范围内所有货物不再征收港口建设费。港口建设费为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系统建设以及相关专项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作用,未来水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任务依然繁重,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等能力仍待提高,水运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亟待加强,水运发展仍需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在国家降费减税提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水运建设发展的资金保障和来源值得关注。(贾大山,徐迪,蔡鹏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