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热点>产经
产经

“一带一路”遇上G20 联动发展成最大公约数

2016-08-31 10:36  来源:第一财经


“一带一路”倡议和G20分别成为这两年中国外交和经济合作最热门的话题,二者在包容和联动发展的大框架内提出了许多共通的实现路径,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新尝试和新平台。


联动发展成为必要

在即将召开的G20杭州峰会上,“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将成为热议主题。

其中,“联动”(interconnected)是实现全球整体、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合作联通,才能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优势互补。

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实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不仅是道义责任,更是释放经济发展潜能的必然需求。

对于联动发展的理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题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呼吁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

习近平强调,二十国集团应当树立全球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合作应对挑战,合作实现共赢,加强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紧密互动。

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张军此前就提高 G20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作用撰文时谈到,要倡导联动式发展,让处于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国家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共享发展机遇。要大力促进互联互通,拉近各国之间的距离,建立更加便捷的全球贸易、能源、物流等网络,减少增长的成本。

在全球价值链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打独斗,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要实现全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让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与全球增长形成联动效应。

在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议题下,中国同G20各国将具体推动九个议题,分别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优化G20发展合作议程,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增加就业,粮食安全与营养,气候资金,消除贫困,支持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坚持G20的一贯宗旨,促进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民众福祉,不仅是G20各国的心愿,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心愿。作为近20年来一直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头羊,这更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张燕玲认为,必须在G20峰会诸多议程中,突出发展经济的核心地位。这是负责任的大国对G20各成员国负有的责任,也是对世界各国负有的责任。

基建率先联动

实际上过去两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正是联动式发展构想的生动案例。

在联动发展议题的构想中,多个措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似甚至相同,非常显著的一个方面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沟通与政策支持的软联通。

基础设施议题向来是G20峰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国际工商界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从今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始,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就是 G20财金渠道的重要议题,也是 G20各方愿望清单中争议最少的议题之一。

国际商会主席哈罗德·麦格劳三世认为,国际商会代表的商业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是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他认为,中国2016年主办G20峰会,对中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机会,因为全球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将向全球进一步展示领导力。

本次G20杭州峰会还将出台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倡议,旨在加强新老国际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首次会议期间就曾表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成为G20国家合作的优先领域。

为何需要基础设施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能够提升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正面联动效应,推动改善市场准入、创造就业和带动制造业增长等。

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不仅制约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即便是发达国家,基础设施也存在优化升级的需求。

根据中国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出发点更加深入的分析,不难看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内,中国已经先行探索增加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增强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很多早期成果都落实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上。

在8月17日举行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体现出积极态度,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 G20议程中所强调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正是基于中国以往的经济发展经验。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发展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的实践成果有目共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认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激发了基础设施对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根据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报告,2013年,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这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2%的额外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化解基建资金瓶颈

当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的一大瓶颈就是资金问题。

一般来说,财政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资金来源,但现实是,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发达经济体遭遇财政赤字和政府去杠杆的巨大压力,而发展中经济体的财政能力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而当前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国际金融体系也难以为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足够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新的资金来源,创新融资渠道,成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关键所在。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人用投资的方式送机会来了,‘一带一路’送来了以公平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为了解决亚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支持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主导并和56个其他国家共同建立了专注于亚洲基础设施开发的、股本金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目前,亚投行已成立运作,并开发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塔吉克斯坦四国的首批四个项目。亚投行的成功筹建,是中国参与国际治理、为全球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动力的范例。

此外,中国还成立了总规模400亿美元、专门支持一带一路发展的丝路基金。

到目前为止,丝路基金在成立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已宣布了三单实质性投资项目,分别是支持中国三峡集团在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投资建设水电站等清洁能源、支持中国化工集团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公司、参与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一体化项目的投融资。

国际商会主席哈罗德·麦格劳三世认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一带一路”战略显示了中国要保护市场环境、保护平等公正的贸易竞争的决心。

不过,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两个金融机构的融资仍然不能满足亚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

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上,中国作为主席国,倡导G20在财金渠道推动多边开发机构采取联合行动, 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并积极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机构对现有多边发展体系的有益补充作用。

同时,中国倡议继续推动基础设施融资工具的多元化和创新, 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等市场化方式撬动私营资本、机构投资者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促进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的全球正外部效应。

在今年 G20的配套活动二十国工商界峰会(B20)中,还专门设立了基础设施工作组。B20将秉承往届基础设施工作组的关注重点,进一步讨论改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环境,鼓励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全世界经济潜力和经济增长最强的新兴大国,实际上是在努力把中国思想变成一个能够向世界推广的中国方案,并通过 G20的平台成为国际规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全球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国家经济合作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之下,首次成功倡议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

而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治理平台,G20一直在努力促进各国宏观政策协调,构建全球经济协调体系。

在中国作为主席国举办的首次财长和央行行长的会议公告中,G20各方财长和央行行长同意加强互联互通对于最大限度发挥国别基础设施的正面溢出效应并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同意将启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 增强基础设施计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金融支持,习近平要求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

“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能够为沿线各国创造大量的需求和就业,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实现整体性复苏,有利于破解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普遍减速的难题。目前势头已盛,前景看好,深受欢迎。”张燕玲告诉记者。

发展是最大公约数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总量21万亿美元,人口和 GDP分别占全球的62%和29%。

另一方面,G20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成员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约占全球总量的90%,贸易额约占全球的80%,人口约占全球的70%。

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前北京首席代表、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刘志勤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G20会议应该说是一个经济政策交流的国际平台,它与“一带一路”是两个领域、两个概念的事情,但是在执行和落实两者之间会有很大交叉和共同点。

可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 G20国家既有重合又有区别。

G20成员中的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土耳其、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都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伙伴。而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G20国家同样关注“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商业机会。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超过世界总量一半,并逐渐呈上升之势,全球经济治理并不能仅仅由曾经占全球经济总量80%以上的 G7国集团说了算。因此可以说,G20机制本身体现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今年的 G20杭州峰会将有可能是发展特色最鲜明浓重的一次。首先,今年的G20由全球最大的、拥有最丰富发展经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担任主席国,同时,多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受邀参会,其中就包括东盟主席国老挝、77国集团主席国泰国、非盟主席国乍得、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主席国塞内加尔以及哈萨克斯坦、埃及两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大国。

老挝、泰国,是中国东盟邻国,在过去十几年率先分享了中国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而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两国是与中国进行共建“一带一路”的早起鸟,它们自身与中国合作所带来的经验与理念,对 G20成员将非常具有说服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 G20联动式发展的议题中,中国号召各经济体树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建立新型全球伙伴关系,通过宏观政策方面的联动来应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实现各国的互联互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习近平阐释了三个共同体的理念,要求“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8月3日也表示,峰会将成为二十国集团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在组成上更具代表性,更富包容性。

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因为中国,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跨越了经济规模和地区影响,将在杭州与 G20相遇。(王琳)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