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专题*专访>专题
专题

重汽一甲子!相映“一带一路”志做车头不搭车

2016-09-28 11:47  来源:MPL


9月19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举行“纪念中国重汽成立60周年大会”,回顾60年辉煌历程,叩问初心,重提重汽精神,总结经验得失,并同步发布中国首款智能卡车,以昭示重汽人走向未来的雄心正隆。


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说,60年的发展,中国重汽一穷二白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逐步成长为“国之重器”,并走在国际前列。这是经过了历代重汽人怀着“造车强国”的梦想和初心,敢于担当、勇于拼搏、自我挑战、自主创新、不懈奋斗的成就。

而面向未来,I代首款智能卡车——汕德卡的上市,是中国重汽从“制造”转向“智造”的里程碑。马纯济介绍说,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在使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变。中国重汽将始终与世界商用车先进水平同步,始终站在国内行业最前列。实现车辆智能化、推进新能源重卡进步,是中国重汽一如继往、主动践行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是六十年创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放眼世界、走向未来的伟大战略开端,也是继续引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由大变强,进而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历史必然。

重汽一甲子,“国之重器”是如何炼成的?

从1894年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商战重于兵战”的主张,中国企业家全面开启实业兴国梦想至今,已有122年。这一“中国梦”的实现,聚集了无数企业栉风沐雨的拼搏和无中生有的智慧。而作为中国重工业脊梁的中国重汽60年的发展,正是这段历史的标本和例证。

重汽集团历史可以追到作为济南汽车配件制造厂的前身,但他们却将1956年作为企业创立的起端,因为1956年,中国重汽的第一代创业者主动向国家申请整车制造项目——红旗牌轻卡项目,当年开始量产,1958年形成年产200辆的规模。这一壮举为年轻的共和国的百废待兴带了个好头,而重汽人也对创造这段历史的第一代重汽人尊崇有加。

1960年,生产制造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八吨载重汽车,结束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后来又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辆8X8独立悬挂重型越野军车——黄河牌JN252,填补了我国重型军用越野汽车的空白,在“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中建立了功勋,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纯济评价说,所有这些,都是老一代重汽人凭借着强烈的使命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挺身而出、主动担当,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汽车人不懈的追求,引领着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向前。

而到了19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一度辉煌的中国重汽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面对重重危机,新一代中国重汽人临危受命,勇挑重任,重整旗鼓,再次进发,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一年扭亏、两年持平、三年发展”的目标,成为中国国企改革的鲜活成功案例。中国重汽人的创业激情再次被唤醒,企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之路,产销量连续几年大幅增长,效益成倍翻番。

2004年,中国重汽借壳上市,成功登陆国内资本市场。2007年,冲破内外阻力、克服重重困难,在香港联交所成功实现红筹主板上市,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国际化发展平台。

“六十年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国重汽人以大无畏的气概,坚持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再次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马纯济如是说。

开放发展 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家化战略

马纯济介绍说,中国重汽60年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深具改革开放的精神,在国际化战略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先后引进斯太尔技术、曼技术,成功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飞跃。

为什么要坚持开放发展,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家化战略,追求资本、科技、市场、品牌、人才、文化等多维度地与世界同步?马纯济解释说,坚持国际化战略,是中国重汽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同步,企业正在发生着由大到强的巨变。因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只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保持和扩大企业改革重组的发展成果、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命运。中国重汽以放眼全球、进军世界的胸怀和视野,从简单的卖车到销售服务网络的建立,再到如今当地组装、产能合作的转变,真正实现海外采购、设计、销售,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重汽已经连续十二年保持行业出口首位,出口总量占全国重卡行业出口总量的39.6%,基本实现了出口量占企业总销量三分之一的目标,国际市场的新优势正在形成。今天的中国重汽,正乘着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在全球化时代绚丽的舞台上绽放自己新的光彩。

国际化战略除延展了中国重汽的市场半径、提高了销售业绩之外,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因为中国重汽的国际化战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产品走出国门,卖向世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国际化的策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过程中,深度消化、吸收、再深度创新,最终实现以我为主、自主发展、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目前,中国重汽从改革重组之初的“零专利”,到现在拥有授权专利3345项,特别是发明专利173项,成为国内重卡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中国重汽科技大厦,已经成为济南市的新地标。

马纯济说,目前中国重汽有30%左右的产品已经畅销海外,未来目标是海外市场占比扩大到70%,因为“海外的市场比中国大”。中国重汽作为一家国有控股的大型重工企业,对于“一带一路”的国策不应该有搭车的心态,相反,应该主动担当,勇于做“一带一路”的车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重汽的六十年正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精彩缩影和真实写照,引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并正在实践着从大到强的转变。中国重汽发展的每一步,都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主动承担国家使命,始终引领行业发展——这是中国重汽六十年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国之重器’当之无愧的使命担当。”作为中国重汽的掌舵人,马纯济对于中国重汽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关键词: 重汽 一带一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