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要自动化更要智能化
2017-02-06 13:53 来源:港口圈
近几年,欧美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上,侧重点逐渐从蓝领转移到白领,改进对象从港口物流转向信息流,目标从更高效地生产转向高效地管理决策。这也是从码头自动化向码头智能化转移的趋势。
1.港口码头自动化
以集装箱为例来讲,自动化集装箱码头(Automated Container Terminal,ACT)是将集箱码头岸边与堆场之间的运输、堆场内的作业、道口的进出等全过程码头装卸及物流服务实现自动化运作的码头,自动化集装箱码头ACT能保证安全性,提高集装箱的堆放密度和处理速度,降低用工制约,噪音,碳排放和经营成本,减少集装箱损坏等。集装箱码头自动化主要是针对基于传统的工艺、流程及规则的工作。此类工作绝大多数还属于生产操作与执行的过程层面,可以清楚地设定规则,通过港口码头轨道吊、AGV车辆、堆场等自动化来减少港口码头的人工投入,从而提高港口码头的生产效率,这里面有所涉及重点的技术就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以及物联网RFID等技术。目前港口码头自动化成熟案例比较少(厦门、青岛也是刚刚完成了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主要原因在于码头自动化改造投资巨大,前期的价值产出不明显,但这并不代表自动化没有价值产出,我们可以看到在制造业领域中,富士康的机器人生产性实现了自动化。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比如淘宝聚划算的打折、推荐也是自动化的。前者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起步早、做得也更好,尤其是劳动力成本高昂的国家;后者是交易流程的自动化,起步晚,而且因为处理对象多为信息流,比较隐蔽,并不是被每一个企业都重视。
对于当前中国的港口企业来说,面对人工成本的上升的同时,船公司联盟也对港口自身作业提出更高要求,船公司联盟增强了自身议价能力,而港口码头运营商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一方面港口与港口之间的竞争将因为联盟船队的集中选择而变得更加激烈,另一方面船公司更集中的作业量也意味着更强的议价能力,港口则必须配合船公司的硬件升级和效率提升要求,这就将迫使港口必须升级泊位、装卸设备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实现与大型船舶相匹配的装卸效率,减少船舶在港时间。这些都凸现了港口码头自动化的重要性。这是蓝领工作的自动化,主要在于提升港口码头生产现场侧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港航业,例如对船公司、船代等港口码头的客户的各类报文数据来说,国内较为领先的大型港口早已建立了功能完备的口岸EDI电子交换平台,通过口岸EDI电子交换平台可以实现港口码头自身与船公司、船代等港口码头客户公司之间的各种报文收发,这样对港口码头的生产成本、运营效率也都有了很大程度的优化。想想看,假如让一个客服的小姑娘一条条手工输入,如果对于一个客户来说那是大不了的事,但如果是几十、几百个客户的话,那要配多少客服人员去围绕这些报文做手工统计操作?即便是生产企业,很多问题也不再是来自具体生产,而是订单的跟踪、处理、交付,以及后续的付款。所以,蓝领工作要自动化,白领工作也要自动化。我们过去对自动化的理解只是在流水线、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机器人等这些看起来花哨的东西,我们暂且称之为“可以用眼睛看得见的自动化”,实质是生产现场侧-生产装备自动化。而在生产管理侧-管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往往会因为我们看不到而被忽略。这两侧媾和的结果就是“数据流动自动化”,它并不是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无人码头等这些“看得见的自动化”,而是“看不见的自动化”。它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数据发送给正确的人和生产设备,从而解决了港口码头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所带来的生产不确定性、多样性及复杂性。这是白领的自动化。
2.港口码头智能化
智能化主要是针对基于判断的工作。基于判断的工作多属管理类,没法简单地依赖传统的规则,必须借助于人的职业判断。如果说港口码头自动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话,港口码头智能化则是从大量的港口大数据中提取合适的信息,帮助港口管理者快速、准确地判断、决策,以提高管理决策的质量。港口企业规模庞大,生产工艺、组织、流程复杂,港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政务部门数量繁多,数据很多,噪音很多,真正有用的信息很难提炼。缺乏智能,港口码头运作的透明度就不足,管理决策质量势必会欠佳。
粗放式管理中的“拍脑袋决策”,跟没有足够的智能离不开关系:既然决策支持(员工+系统)没法提供有意义的决策依据信息,那就只能靠上层领导者去拍脑袋决策了。欧美的企业相对好一些,这跟数据驱动的决策流程有关,也跟传统上的科学管理有关。不止是港口,其实任何企业管理的精细程度,很大程度上其实都取决于企业信息的智能化水平。最近年流行起来的大数据、商业分析、商业智能、BI,也都是在试图提供更多的智能,系统地提高企业管理决策质量。
3.港口码头要自动化,更要智能化
港口供应链作为服务价值型供应链,纵观港口供应链,港口物流服务是根本,它是价值的载体,自动化可改善港口物流的成本、效率、加快速度;信息流更重要,因为它是港口供应链的神经,主导和支配港口物流、资金流。从技术角度来说,信息流的改善一方面得借助于自动化(前面提到的PLC、物联网RFID等),以有效地搜集、整理数据;另一方面得借助智能化,从数据中提炼信息价值,以供港口码头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信息流的最终目的就是及时、准确地做决策,让决策驱动行动。
不管港口物流的效率多高,如果缺失了正确的决策,港口物流服务就成了“南辕北辙”中的那辆车:跑得快的同时离目标越来越越远。这就如你的港口码头生产是错的,生产线的效率越高,生产地越快,港口物流综合成本就越高。我们的重点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转移,这就是根本原因之一。
对于白领工作来说,与其说是自动化,不如说是Smart智能化。港口码头智能化对信息化的基础以及底层的数据标准有很高的要求,这需要从港口数据治理开始,建立港口码头自身的数据标准、开展主数据管理MDM。国内港口,尤其是大型港口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已拥有很多的先进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但绝大多数港口码头信息化的现状依然是大量的信息孤岛,前面我们提到港口码头智能化是从大量的港口大数据中提取合适的信息,帮助港口管理者快速、准确地判断、决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同时提高管理决策的质量。首先在信息的提取前,由于这些港口大数据分散在港口码头自身多源异构的信息孤岛中,从而无法进行整体分析,其次数据质量较低,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难以有效的支撑企业管理决策工作等等(关于信息孤岛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参考之前发布的《基于主数据的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关于港口码头智能化所需要的对底层信息化的再造、数据标准的统一,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全港统一的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搭建符合SOA企业应用架构,从根本消除港口企业信息孤岛局面。这些都是港口码头从传统信息化走向未来全新的信息化即实现港口码头智能化的重大任务,面对未来,我们没有捷径可走。
简单的说,智能化比自动化更高级一点,智能化是加入了像我们人脑一样的智慧的程序,可以根据物联网传感器等各类数据做出不同的调整,而自动化就相对要简单的多,一般会出现几种情况作同样的反应(通常都是提前预设好的程序),多用于重复性的工程中。正如前文所说的智能是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自动化只是能够按照已经制订的程序工作,没有自我判断能力……
因此,自动化只是港口码头智能化的基础,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是未来港口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实现港口码头自动化后,更要让港口智能化!
-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