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2023年沿海港口主要指标增长将有所回升
2023-01-12 14:29 来源:水运科技
2023年世界经贸将继续放缓。俄乌冲突影响长期存在,能源市场持续面临制约,持续影响全球工业生产。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加息政策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同时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维持高位,短期难以消除,经济运行成本增加。全球地缘政治趋于紧张、债务过重导致各国财政政策空间不足,大国博弈进一步加剧以及“黑天鹅事件”造成的意外冲击等均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和挑战。总体看来,2023年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IMF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7%,较2022年放缓0.5个百分点。全球货物贸易进一步放缓,IMF预计将增长2.0%、放缓1.8个百分点,WTO预计货物贸易将增长1.0%、放缓2.5个百分点。
预计2023年我国GDP增速为5.0%左右。需求端动能总体有所加强,在制造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实现平稳增长,预计增速约6.0%;在疫情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左右;但全球经济增长趋于放缓,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将更加乏力,我国外贸面临更多压力,疫情以来贸易替代效应也随着周边国家生产恢复而进一步降低,预计2023年外贸将有所放缓,增速在3.2%左右。
结合对2023年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及港口发展趋势的判断,预计在国内经济回升的带动下,2023年沿海港口生产主要指标增长将较2022年有所回升,但仍保持较低速增长。港口盈利持续好转,同时保障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任务进一步加重,港口建设投资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港口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流港口建设稳步推进,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仍是发展重点。
2022年沿海港口发展回顾
(一)沿海港口吞吐量低于原预期增长
2022年沿海港口吞吐量预计将历史性超过100亿吨,同比增长1.7%(其中外贸吞吐量同比下降1.5%、内贸吞吐量同比增长3.9%),低于原预期3%的增速(如图2所示,另,对2022年港口发展的相关预测详见作者“2021年沿海港口发展回顾与2022年展望”,中国港口,2022年第1期),主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导致全年GDP增速低于原先5.5%的预测增速,使得港口生产和运输需求低于预期。
全年走势与宏观经济一致,季度呈现恢复趋势。一季度港口生产实现平稳开局,吞吐量同比增长1.8%,二季度疫情冲击加大、经济增长放缓,吞吐量同比下降1.5%,其中4月、5月分别同比下降2.8%和1.9%。随后在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发展持续恢复,港口吞吐量也延续恢复态势,三季度同比增长2.5%,其中7月增速为5.5%,四季度将加快至3.9%左右。交通运输全力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港口生产月度不平衡性系数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1)港口煤炭运输总体低迷、内外贸分化。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煤炭及其制品吞吐量将达到18.2亿吨,同比下降0.5%,占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由2021年的18.4%下降至18.0%左右,但规模继续保持沿海港口第一货类位置。
2022年以来,煤炭需求总体偏弱,煤炭消费低速增长。1-11月火电发电量仅同比增长0.8%。煤炭企业扎实做好增产保供工作,优质产能加快释放,原煤产量增长明显,1-11月同比增长9.7%,规模达到40.9亿吨,预计全年将接近45亿吨。国内煤炭价格波动运行、国际煤炭价格高位运行、内外价差扩大。12月中旬秦皇岛动力煤价格指数(Q5500K)为734元/吨,较2022年年初增长下降4.3%,2022年均值为737元/吨,同比增长9.5%。通货膨胀、供给扰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多种因素推升国际煤炭价格,12月中旬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为406美元/吨,较年初增长132%,2022年均值为309美元/吨,同比增长122%。煤炭库存维持高位,煤炭协会数据显示,11月末全国火电厂存煤1.75亿吨左右,同比增加约6500万吨、增长60%,持续保持历史高位,存煤可用约30天。
港口煤炭内贸运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量预计接近9亿吨,同比增长3.0%左右,受产地、部分铁路线路疫情以及铁路运力制约,秦皇岛港、黄骅港煤炭下水量分别同比下降1.3%和2.6%,唐包铁路、瓦日铁路等铁路运输带动增强,唐山港、日照港煤炭下水分别同比增长2.8%和15.0%,天津港煤炭下水量同比增长11.5%。
国内外煤炭价差扩大,煤炭进口大幅下滑。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外贸煤炭进口量达到约2.2亿吨,同比下降17.0%。上半年降幅达到29.1%,下半年降幅有所收窄。分进口来源看,印尼2022年年初禁止煤炭出口一个月,1-11月进口印尼煤炭同比下降14.1%。欧洲对俄罗斯煤炭实施制裁,俄罗斯煤炭出口逐步转向亚洲国家,1-11月进口俄罗斯煤炭同比增长15.6%,占比提升至23.3%。
(2)港口金属矿石运输低速增长。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金属矿石吞吐量将达到16.3亿吨,同比增长1.1%,占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保持在16.0%左右,仍是沿海港口第二大货类。
2022年以来,钢铁需求总体低迷。房地产投资下滑大幅下滑,相关部门继续推进粗钢产量压减工作,1-11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4%,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将在10亿吨左右。国际需求不旺,1-11月累计出口钢材6194万吨,同比增长0.4%。钢材价格有所回落。12月中旬国内钢材价格指数为113,较2022年年初下降14.2%,2022年均值为123,同比下降13.5%。进口铁矿石价格高位回落,受地缘政治冲突扰动,进口铁矿石价格3月初一度达到163美元/吨,之后有所回落,12月中旬下降至113美元/吨左右,较年内高点下降30%,较2022年年初下降5.4%,2022年均值为120美元/吨,同比下降25%。国内铁矿石产量有所下降。1-10月超过8亿吨,同比下降1.0%,预计2022年全年为9.5亿吨左右。
预计2022年全年沿海港口外贸铁矿石进口10.7亿吨,规模与2021年基本持平。从走势看,呈现微幅恢复态势,上半年同比下降1.0%,下半年累计增速逐步转正。从月度增速看,各月均保持较低速增长,其中2月、3月、4月、9月受到2021年基数以及需求波动影响出现负增长。进口铁矿石库存快速攀升,12月中旬达到1.34亿吨的水平,较年初下降2200万吨,下降14.1%。
(3)石油、天然气及制品运输有所下滑。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将达到11.5亿吨,同比下降1.4%,占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从11.7%下降至11.4%,仍是沿海港口第三大货类。
2022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受地缘政治风险增强、新冠疫情持续影响、“OPEC+”延长减产协议、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影响,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均值为99.5美元/桶,同比上涨40%,3月初一度达到128美元/桶,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之后在需求放缓、释放战略储备等因素的影响下,12月中旬下降至80美元/桶。我国原油供给稳步增长,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1-11月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0%,预计2022年将超过2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21年的72%下降至71%左右。原油需求较为低迷,加工量同比下降3.9%,石油消费出现近20年来的首次下降。
高油价抑制我国炼化企业原油进口的积极性,港口原油进口连续两年下滑,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外贸原油进口4.7亿吨,同比下降5.9%,继2021年下降0.3%之后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前三季度同比下降8.8%,其中6月、7月、8月降幅均在14.5%左右,四季度以来国内需求有所回升,外贸原油进口增速有所恢复,10月、11月由负转正。
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疫情多发散发、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疲软,消费量出现历史首次同比下降,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5%左右,国内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6.1%。在俄乌冲突升级、制裁措施、北溪管道爆炸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攀升,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天然气期货价格,8月底达到640便士/色姆,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年初提升275%,12月中旬下降至240便士/色姆左右,2022年均值为280便士/色姆,同比提升133%。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液化气天然气进口量达到7550万吨,同比下降16.9%。
(二)港口集装箱运输基本实现预期增长
预计2022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5亿TEU,同比增长4.2%,基本实现了原预期增长。全年走势有所波动,一季度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4%,实现平稳开局,4月受到疫情冲击严重,吞吐量同比下降0.2%,5月份以来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港口集装箱生产总体向好,7月受需求回升以及基数等因素影响,增速达到11.2%,二季度、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3.6%和5.8%。四季度,国际经济放缓、国内疫情反复,预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有所放缓至5.5%。
从主要港口监测数据反映,在空箱的大幅回流带动下,2022年1-11月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8%,国际线增量对总量增量达55%。内支内贸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7%,对总量增量的贡献为45%。
重点港口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连港积极拓展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在连续3年大幅下滑之后,止跌回升,同比增长20%。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加快推进,上海港2022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4月、5月、6月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连续下滑,7月快速恢复,日均吞吐量接近14万标准箱,创历史同期新高,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将再次达到4700万TEU,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宁波舟山港疫情期间很好地完成了区域保通保畅任务,4-7月连续4个月超过3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3350万TEU左右,同比增长8.0%。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21年首次突破2000万TEU以后继续攀升,2022年将达到2100万TEU左右,同比增长4.0%。深圳港逆势增长,突破了3000万TEU大关,成为全国继上海、宁波舟山之后新的集装箱3000万箱大港。青岛和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均在2500万TEU左右。西部陆海新通道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自由贸易港政策持续发力,北部湾港和洋浦港在沿海港口中表现突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5%和30%左右,将分别达到690万TEU和180万TEU左右。
集装箱铁水联运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2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880万TEU,同比增长16.5%,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上升到3.0%,较2021年提升0.3个百分点。分港口看,预计2022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超过100万TEU的港口有三个,其中青岛港将达到194万TEU,同比增长6.0%;宁波舟山港达到148万TEU左右,同比增长23.1%;天津港将超过120万TEU,同比增长21.6%。2022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20万TEU以上的港口有大连港、营口港、唐山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北部湾港,合计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805万TEU,同比增长15%。
(三)港口建设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码头能力重新回到基本适应
水运逐渐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通道和关键节点,一系列水运重大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2年以来水运建设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一批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港口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宁波舟山港第二个“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南通港通州湾港区通用码头建成,广州南沙四期、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竣工,为扩大有效投资、稳就业、稳定经济大盘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预计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将达到670亿元,同比增长7.5%,2020-2022年连续三年回升,全年净增沿海万吨级泊位约65个。沿海分省份投资分化,京津冀省市分化,天津、辽宁沿海建设投资同比下降54%和81%,河北和山东分别同比增长3.8%和29.0%,长三角、珠三角省市均实现快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分别同比增长15%、28%、33%。
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我国进一步优化港口防疫举措,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物流供应链效率,集装箱等货物集疏运周转大幅提升,船舶在港停时下滑,全球主干航线综合准班率已经回升到2020年9月末水平,同时疫情期间区域港口相互协调,共同良好完成区域保通保畅任务。在供应链效率提升以及港口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带动下,沿海港口码头能力适应性有所回升,重新由2021年的基本满足回到基本适应状态,但个别港口在部分货类依然存在能力偏紧的状态。
(四)港口企业盈利继续改善,资本市场表现良好
2022年前三季度港口生产有所回升,三季度以来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持续发力见效,港口生产总体延续恢复态势,港口盈利有所反弹。2022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的16家港口上市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487亿元,同比上涨6.2%,增速较上半年放缓2.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325亿元,同比上涨15.4%,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行业净资产收收益率为8.0%左右,较2021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整个港口行业经营业绩呈现几个特征,一是行业效益向头部企业集中,其中上港集团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55.5亿元,同比增长32.4%,净利润增量占港口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增量的48%,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4.8%、提升2.0个百分点,带动整个板块水平的提高。二是行业经营业绩中较大贡献来自于港口企业对航运、物流、金融等领域的投资收益。三是行业盈利能力并不均衡,16家公司中仅有上港集团、青岛港高于平均水平,其他14家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平均水平,港口行业的整体经营能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盈利改善、价格调整等的带动下,2022年CPSI(港口A股上市公司股价指数)走势总体好于大盘,CPSI相对值的年度均值较大盘高12.2%。CPSI走势总体平稳,2022年年末指数相对值为97.7,接近年初水平,上证综指波动下行年末相对值为86.8,较年初下降13.2个点。
(五)重点领域改革、绿色智慧发展稳步推进
1.进一步推进港口收费减并、服务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港口收费计费办法》连续修订,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减并港口收费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促进口岸营商环境优化,减并港口收费项目,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费,完善拖轮费收费政策,印发《关于阶段性降低货物港务费收费标准的通知》于2022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将政府定价的货物港务费标准降低20%。同时,各港在延长集装箱货物免费堆存期、减免堆存费、加大“船边直提”等方面提供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生产成本,服务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提升产业链安全稳定,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2.港口资源整合持续深化
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推进,河北组建河北渤海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将整合河北省范围内省市属相关国有港口企业股权(包括唐港实业100%股权),进一步改变河北“三港四区”的格局,有利于减少区域内竞争、优化港口分工定位,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山东进一步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完成对潍坊森达美港的股权收购。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南通港口集团将组建合资公司,携手运营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沿海省份基本形成一省一港格局,资源整合和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港口资源整合将朝着打破行政监管壁垒、市场壁垒等方向继续优化完善,通过体制机制优化、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创新等举措,使港口定位更清晰、市场更有序、资源配置更有效、运输组织更协调。
3.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沿海捎带”政策作出新的探索实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区域布局上,实现了从沿海沿边开放到设立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国自贸区已经形成“1+3+7+1+6+3”的新格局,海南自贸港建设在水运领域取得多点突破,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对于仅从事海南自由贸易港内航行、作业的船舶,取消船舶登记主体外资股比限制,创新船舶登记制度,颁发新版船舶“多证合一”证书。“沿海捎带”是指外国国籍船舶在我国沿海港口之间从事外贸集装箱重箱的国内段运输。2021年年底,国务院发布批复文件,同意暂时调整相关规定,允许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沿海捎带业务试点。2022年初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试点实施有关中资非五星旗船舶沿海捎带政策的公告》,5月31日,我国首单外资非五星旗船舶沿海捎带业务在上海港洋山港区正式落地,标志着我国港口及航运业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
4.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推动港口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港航作业单证和全程物流的电子化,大力推行非接触作业、无纸化作业,在大部分国际枢纽海港部署应用了集装箱电子放货平台。一批智慧港口建设项目稳步实施,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码头作为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新建造的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行,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传统码头智慧化改造加快推进。全球首创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在天津港全面竣工,唐山港完成专业煤炭码头装船机远控改造。在推进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同时,港口行业不断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扩大自动化码头技术在内河港口的应用,沿海港口进一步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5.绿色港口建设迈上新台阶
沿海港口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发展阶段,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港口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研发应用节能低碳技术与设备,青岛港首创全球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试点应用氢集卡,各港示范应用集卡、空箱堆高机、正面吊、叉车等电动港作机械;探索布局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发电技术,天津港、秦皇岛试点开展了绿电交易;以智慧赋能绿色,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天津港、广州港等一批自动化码头相继建成;升级管理手段,山东港口、天津港、上海港、连云港等港口绿色智慧管控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港口精细化管理,助力绿色发展。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为全球港口智慧化低碳化贡献天津方案。以《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JTS/T106)为抓手,沿海港口绿色港口创建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22年8月,共27个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和干散货码头通过了中国港口协会组织的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获得星级绿色港口荣誉称号,其中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和黄骅港煤炭码头成为全国首批2个“五星级绿色港口”。2022年度亚太港口服务组织APSN颁布“亚太绿色港口”(GPAS)称号11个港口名单中,中国大陆有日照港岚山港区岚南#15泊位、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九港务分公司、太仓武港码头共3家港口榜上有名。
6.服务品质提升促进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 海港篇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沿海港口的规模影响、枢纽功能、服务品质、绿色安全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服务品质提升显著,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排名保持沿海港口前2位。
7.中国港口强大韧性助力世界一流港口建设
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评价结果,2022年中国港口表现优异,上海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宁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岛港、香港港4个港口处于世界前列,其中宁波舟山港、青岛港进步明显。疫情之下,我国港口始终保持高效运转,展现出强大服务韧性,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沿海港口发展展望
结合对2023年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及港口发展趋势的判断,预计在国内经济回升的带动下,2023年沿海港口生产主要指标增长将较2022年有所回升,但仍保持较低速增长。港口盈利持续好转,同时保障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任务进一步加重,港口建设投资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港口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流港口建设稳步推进,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仍是发展重点。二十大精神引领港口发展进入新征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发展提出了要求,全球经贸格局及大宗商品运输格局变化、物流供应链安全、防疫的政策等都需要高度关注,港口资源整合进一步深化,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
(一) 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有所加快
基于对世界经贸形势以及我国经贸发展趋势的判断,综合煤炭、钢铁、电力、石化等重要行业发展特征,结合港口自身发展趋势与规律,综合预计2023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约2.9%,增速较2021年有所回升,全年走势呈现显著的复苏并逐渐企稳态势,一季度由于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新一轮疫情爆发,港口生产将受到一定影响,二季度随着疫情达峰回落以及复工复产快速推进叠加基数效应,港口生产将呈现较快回升态势,三季度、四季度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港口生产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二) 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将有所下滑
基于2023年世界经济贸易下行的判断,在对我国GDP保持5.0%的增长、对外贸易保持正增长的预期的背景之下,综合判断,预计2023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3亿TEU,同比增长2.5%。其中:外需将进一步下滑,国际线预计将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增长、消费快速回升,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内支和内贸线集装箱吞吐量预计为4.0%,我国港口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苏州港有望成为下一个集装箱吞吐量千万级港口。
(三)大宗散货生产存在差异
1.煤炭生产保持平稳。预计2023年沿海港口煤炭及其制品吞吐量同比增长1%,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其中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量将与2022年基本持平,进口运输将有所恢复,同比增长9%左右。2023年我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发展,电力需求明显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用电需求将有所改善,将对煤炭消费形成有力支撑,总体看煤炭消费将保持小幅回升态势。在相关“长协”政策要求下,煤炭运输增量将主要集中于路局辖区内的铁路运输以及浩吉等直达铁路运输,北方港口煤炭下水运输将保持平稳。而煤炭进口运输受政策影响较大,在煤炭产运需衔接新政背景下,供需关系转换可能更加频繁,煤炭进口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发挥更大作用,进口将恢复增长。
2.金属矿石运输有所下滑。预计2023年沿海港口铁矿石进口同比下降约3.3%,铝镍锰铜等其他金属矿石实现一定增量,金属矿石吞吐量同比下降1.5%。2023年随着全球经济放缓,钢铁需求较为低迷,不利于国际矿山的增产,国际铁矿石供应将有所下滑。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将继续处于峰值平台区并呈震荡调整趋势,消费水平将保持基本平稳。由于国家继续推进粗钢产量压减工作,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粗钢产量将稳中略降。我国逐步取消钢材出口退税,钢铁贸易政策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以满足国内钢铁需求为主的政策导向,同时将受到印度等钢材出口大国的冲击,我国钢材出口将受到冲击。总体判断,2023年我国铁矿石总体需求将有所下行。疫情以及安全事故影响将逐步缓解,国产矿石产量将有所增长,在港口铁矿石库存保持稳定的背景下,进口铁矿石将呈现下滑态势。
3.油气运输快速恢复。预计2023年沿海港口原油进口同比增长约5.4%,液化气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约15%,成品油出口运输基本持平,港口石油及制品吞吐量同比增长约4.5%。2023年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有所放缓,市场供需紧平衡状态将逐步缓解,国际油价将有所下行,全球原油、天然气供需格局将继续调整。从国内看,随着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好转,居民出行逐渐恢复正常,2023年国内炼油能力达9.4亿吨/年,位居全球第一。盛虹石化、广东石化炼化装置建成投产,天津南港乙烯装置和海油惠州、大榭石化PX装置也将投产,将大幅拉动对于化工原料的需求。从国内供给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下,国内原油产量将小幅增长,消费将带动原油进口快速恢复。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天然气消费增长仍然是中长期的发展趋势,考虑2022年低基数效应,预计2023年全年天然气进口将重回两位数增长。
(四) 港口建设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从要求来看,国家对于物流供应链以及粮食、能源等重点物资运输安全的要求逐步提升,需要港口保持一定的建设节奏,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力和安全韧性,用以应对日益剧烈的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地保障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在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背景下,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从供需来看,2023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以及大宗商品进口运输的好转,港口吞吐量增速将有所回升,对于码头的能力要求将同步提升。虽然港口建设投资经历了连续下滑之后,在2020年之后有所加快,但码头能力适应性受到疫情影响仍未恢复至适度超前水平,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措施、环保要求,以及人工、基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使得港口新建、运营成本逐步上升。从转型发展来看,加大港口“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是实现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将在提升港口绿色化、低碳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码头泊位项目投产以及疫情防控措施逐步优化的背景下,2023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适应性整体有望回升到适度超前水平。
2023年港口资源整合将继续向纵深推进,区域港口间协同发展,同时面临航运企业丰沛的现金流,港口议价能力与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将会进一步提升港口整体盈利水平。港口企业不断加大平安、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将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综合判断,2023年港口企业总体盈利将保持稳定,资本市场股价走势基本与大盘相当。
(五) 2023年港口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1.二十大精神引领开启新征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二十大为我国港口发展开启了新征程,沿海港口需要继续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服务保障。
2.服务中央“稳增长、扩内需”大局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进一步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放在首位,是党中央从当前和长远考虑的战略之举。一是港口建设不能松劲,利用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力提效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两个纲要”规划的建设项目,增强枢纽海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二是在供应链的拥堵等问题上,2023年要重点关注陆路端的不通不畅问题,尤其是打通陆路端的阻滞,提升运输效率。三是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3.积极应对全球经贸格局及大宗商品运输格局变化,加大对RCEP和相关业务的开拓
当前,百年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同时还遭遇了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的影响,世界经济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全球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有所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呈现出多元化、短链化等新趋势,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运输格局加快调整,我国大宗商品的运输来源和运输路径面临很大的调整,因此从运输和供应保障角度,2023年要重点关注供应链安全问题,沿海港口需要深入研究、提前谋划、积极做好应对措施。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加大相关领域业务开拓,提升我国港口在国际物流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
4.提升港口“韧性”,保障物流供应链安全
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供应链安全,需要保持一定的“韧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对于物流供应链的要求逐步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先”转变。新形势对港口的“韧性”和储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港口保证一定的控制力和系统冗余能力,需要切实根据发展需要,加快港口装卸基础设施、后方储运基础设施、海上专业化的运输装备等的建设与维护,保持合理的建设节奏,使相关基础设施能力适应性常态化保持适度超前水平,用以应对日益剧烈的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地保障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
5.适时调整优化港口防疫政策,尤其是打通陆路阻滞,加大海铁联运、多式联运等力度
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调整,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十条措施”相继实施,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 做好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交应急明电〔2022〕359号,废止《港口及其一线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二版)》,沿海港口需要实施调整优化港口防控政策,尤其是打通陆路阻滞,加大海铁联运、多式联运等力度,适时采取措施提升效率,进一步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
6.进一步发挥整合效用,打破区域壁垒
港口资源整合逐步深入,我国港口的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整体竞争力与影响力逐步提升,为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港口协调发展、优化了港口资源配置、提升港口群整体竞争力,促进了港口高质量发展。下一步,需要加快解决整合后部分区域“貌合神离”的问题,着力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充分释放整合效用。
7.加快推进绿色、智慧港口建设
2023年绿色减排领域的几项重大举措将对港航业界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是欧盟依据航运业碳排放记录标准将推行碳税征收。二是船舶能效EEXI(船舶能效运营指数)的生效,对航运业的建造、运营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延伸至港口领域。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正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沿海港口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挖潜自动化码头、互联网+、新的信息技术等在港口行业的应用,发掘新的业务形态并提升效率,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重点的智慧港口建设,推动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升级及全自动化码头新项目。在绿色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港口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强港口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贾大山 徐迪 蔡鹏)
-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