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深度
深度

国际环境严峻+国内疫情频发 港口如何应对新挑战?

2022-04-29 14:44  来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中国水运网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频发,在此背景下,港口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挑战、困难和机遇

近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和单边贸易主义盛行,“逆全球化”制约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逆全球化”也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由跨国分工向区域协同转变,短距离、小批量、高频率的海上运输将成为未来区域海运的主要发展方向。疫情还造成全球性港口拥堵,也导致港口一线从业人员短缺,港口生产率下降。

在国内,疫情对沿海港口作业冲击较大,班轮公司频繁改港、甩港、对航线业务进行调整,叠加国内国际贸易受阻,物流运输受限等因素,沿海港口未来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恐受影响。疫情延长了货物在途时间,造成货物压港,港口堆场周转率降低、堆存能力不足。

“疫情对我国港航业今年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物流生产动力不足,3月份中国运输生产指数较同期下降13.9%,货运指数1—2月增长4.1%,3月下降1.7%。”浙江海港集团战略研究与法律事务部主任潘锡忠说,航运市场景气度也不高,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从今年初开始一路走低,4月15号报收3433.27点,比去年年底下跌19.5%。业界普遍预计,全球港口拥堵要持续到今年三季度甚至明年。

招商港口战略研究部总经理徐青青则表示:“俄乌冲突是目前比较重要的突发事件,将影响到全球经贸、航运与港口业增长”。其中,对航运市场影响主要表现为:“俄罗斯船东拥有船舶数量占全球1.2%,而其中一半是油轮船队;俄罗斯航运船队受到制裁,是对市场运力的波动,带动市场运费的上涨;从俄罗斯贸易对全球航运的重要性来讲,能源贸易是重点,在全球海运出口贸易中原油占9%、成品油占11%、LNG占8%、煤炭占13%,长期利好跨大西洋航线。”同时“‘中欧班列’会出现通道中断,货运量会转移到海运和空运,而受空域制裁影响,国际货运航班不得不绕航,涉及运输成本上涨。俄乌冲突会使贸易流向转变,而国际贸易的再平衡很不容易,会对供应链带来较大影响”。此外,“全球地缘政治动荡也将拖累疫情后复苏,并加剧逆全球化进程;以往供应链以经济便捷为主要衡量,今后供应链将更多地考虑安全性。”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提出:“一季度上海港增长主要3个原因,其一是自2021年港口处于缺箱的状态,目前已经缓解,上海港空箱已经有40多万个,使得港口货物有箱子可以装;其二是,今年春节员工回家过节少,包括物流企业员工,使产能得到释放;其三是今年一季度船舶运力比去年高,全球总运力增加4%,一季度上海至美西线增加6班,使一季度箱量增长比较理想。”同时,“港口吞吐量的概念不断变化,有总吞吐、权益吞吐量、并表吞吐量、品牌吞吐量等,使得港口排名变得多元化”。此外,“在疫情下港口拥堵不在码头自身,最大问题在于疫情导致生产停滞、货源不足。”

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宋小明认为:“2022年全国港口货运贸易将呈现‘先低后高’的走势,今年前3个月国内沿海港口生产形势均良好,后续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提出:“港航领域挑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航班不准、目前业内准班率不到20%,使港口堆存量达到极高水平,对港口操作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另一个是国外港口拒绝船员换班,使得我国港口更换船员面临巨大挑战,船舶在港时间大幅延迟。一旦一条船舶有阳性船员,对船舶的处理时间大幅加大,更换阳性船员,还需要补充其他船员,使船舶对港口的无效占用时间增加。”

“虽然港口业短期内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机遇。”天津港集团副总经理罗勋杰指出,随着RCEP协议落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将加强,会充分释放国内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带动港航业发展;中国南北经济产业和消费结构的差异,将带来巨大的海运货物增量,推动内贸及内支线运输市场的需求增长,加快冷链、汽车、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罗勋杰还分析,新基建将促进港口完善功能、畅通集疏运体系、加快智慧港口建设;运输结构将从远洋逐步向近洋转变,中国沿海和区域内运输需求将有很大提升,优化集疏运体系的供给、拓展延伸港口服务功能、强化内河、沿江、沿海港口枢纽体系,成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疫情也倒逼全球港口卫生安全体系不断提升,加速港口智能化发展进程。”

多举措应对疫情冲击

“虽然港口生产目前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不用慌。国家在大力倡导‘陆改水’‘散改集’,在调整运输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调整多式联运运输结构的方案。RCEP的落地也会让内贸运输实现恢复性增长,2022年国内港口增长会好于全球港口增幅。”潘锡忠说,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内贸运输市场会有好的增长。

宋小明认为,当务之急是地方政府要将国务院联防联控政策落到实处,保物流、保畅通;船公司尽量提高准班率。“货主也应该改变思路。以华南地区企业为例,以前多是根据订单安排生产,现在客户应该考虑根据‘订单+能订到舱位’倒排生产。”宋小明建议,客户要提高与船公司的长协比例,增加确定性;多用CIF条款,把物流的主动权和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选择多个港口、船公司及多种方式出货,降低风险。

罗勋杰提出:“智慧港口已成为全球港口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面;目前港口发展面临5个新形势,包括智能产业推升港口发展、智慧城市提出港城融合新要求、智慧物流要求港口新增值、智慧港口成为发展新趋势、零碳码头成为发展新理念”。并认为:“疫情对港口影响:短期来看,造成港口拥堵、港口从业人员短期造成生产能力下降、沿海港口生产作业风险提升、国内外贸易受阻影响航运需求、疫情下人员流动限制较多延长物流供应链效率;长期来看,疫情改变港口在全球经贸格局中定位、促进全球港口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加速港口智能化发展进程。”

面对当前形势,宁波舟山港将从稳定物流供应、严格疫情防控两方面积极应对。潘锡忠介绍,在稳定物流供应方面,宁波舟山港贯彻“保供、纾困、扬优、联外”方针。保供,即在空箱、运力、舱位资源方面进行保障,通过建立四港云平台、舱位平价直供的方式,将舱位直供给外贸企业;尽可能发展海河联运,在长江支线增加运力。纾困,即看看深入开展市场推广,努力打造精品航线,为客户量身打造物流方案,为出运受阻的外贸企业推广海河联运模式;扬优,即发挥海铁联运优势,增加发运能力,保障重点班列的稳定开行。联外,即争取口岸单位的支持,压缩非作业时间的等待。“宁波舟山港的疫情防控方面举措则可概括为‘内、外、上、下’。内防外防,周密管控;线上线下,精密一致。”潘锡忠说。

应对疫情对港口造成的冲击,除了短期举措,更应该有长期谋划。“疫情对港口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大家应该思考,如何提高港口韧性?”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真虹说。

真虹建议,今后,港口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突发事件的影响,生产能力要留足余量。以前做港口规划时只会考虑船舶靠泊数量的不平衡性,在港口货物吞吐量方面留有富余,但随着班轮公司及港口运营水平的提升,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变得更为重要。

“还应加强区域间港口合作。在区域港口群间加强合作,是能力互补、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办法。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的港口,港口间联通便利,应加强规划、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在发生突发情况时,积极应对。”真虹说,还可探索地主港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