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综合>会展
会展

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

2023-09-22 14:51  来源:交通运输部


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主题为“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主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于2023年9月22日上午共同举办,将邀请境内外相关政府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领军企业和权威机构代表及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全球海运航空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持续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促进国际航运业健康发展。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发表《开放合作 创新引领 共建全球航运发展新格局》主题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航运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

过去一年里,中国航运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航运高质量发展,始终与世界航运业界一道,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挑战,努力克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等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共同推动航运业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打造布局完善的航运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打造高效联通的航运服务网络;着力打造绿色智慧的航运发展样板。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航运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世界重要的航运大国,我们将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扎实推进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航运优势作用,以开放求发展、以合作求共赢、以创新求变革,奋力谱写交通强国航运新篇章,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融合,进一步提升航运服务水平。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进航运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航运协调发展。在互联互通上,打造一流的港航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建设一支安全可靠、结构合理、绿色智能的现代化海运船队,持续完善辐射全球的航运干线网络和覆盖广泛的支线网络,提升港口枢纽功能,提高航线网络连接度。在服务功能上,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全面推进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代理、客货运代理、航运经纪等传统航运服务业升级,培育壮大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信息咨询、法律仲裁等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依托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和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航运政策制度创新,支持上海市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航运中心,推动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枢纽。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航运绿色智慧发展水平。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科技赋能、绿色赋能,提升航运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数字化转型上,积极推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运深度融合。推进国内新建自动化码头和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提升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作业等流程自动化水平。研发推广新一代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推进智慧航道建设,加强梯级船闸全线智能调度,提高电子航道图覆盖范围,开展船舶环境感知、智能航行、船岸通信等关键技术设备攻坚。支持打造基于区块链的航运服务网络,推进电子提单国际标准制定,让科技成果惠及国际航运产业链上下游。

在绿色低碳转型上,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航运全生命周期,推动LNG、甲醇、电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航运领域落地应用。持续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水水中转,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不断提高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持续推进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积极推动上海港绿色甲醇加注服务项目尽快落地,改善船舶、港口用能体系,让绿色成为航运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高品质合作共赢,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治理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强国际间航运交流与合作,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和经验互鉴,共同解决国际航运物流供应链痛点堵点。在深化全球航运治理合作上,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海上搜救、反海盗、防污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办好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航海日论坛等合作交流平台。加强航运安全、绿色、智能等技术标准研究,为国际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上,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引领,按照共建共享共治原则,充分发挥我国在离岸深水筑港、自动化码头建设、大型港机制造、巨型复杂河口治理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需求对接,推动成果共享、技术共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扬帆起航凌云志,中流击水正当时。航运业开放、合作、创新是大势所趋、发展所向,更是全体航运人的应尽之责、应立之功。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国际航运业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发表题为《相通共进 拥抱革新—为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贡献上海力量》的演讲。

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围绕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坚持开放包容,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合作共赢,在外资准入,航运管理,绿色港航,航运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探索和实践。

一是持续推动航运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提升航运要素和资源配置能力,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国际海上运输、国际船舶管理、飞机维修等航运相关领域均已对外资开放,国内首家异地缴纳社保的外资船舶管理公司,首个取得海员外派机构资质的外商独资船舶管理公司相继落户上海,探索实施国际登记船舶入籍检验开放,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试点等多项措施。首家外国验船机构获批在上海开展船舶法定检验入籍检验。

二是不断深化务实、共赢的港航合作。与各方通力合作,推进航运高质量联动发展。持续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合作,强化江河海联运功能,优化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专区功能,加强长三角水域海空联动执法。全面深化国际港航交流合作,与国际海事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关注和推进解决海事安全和保障、海员权益保护、智能航运等重大事项。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共促航运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航运服务的创新。精耕临港新片区经济新体制试验田,实现航运领域多个首创性突破。成功落地国内首单外资班轮沿海捎带、船对船保税LNG加注、跨关区国际中转集拼试单等业务,国际同保税标准仓单,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首创跨境船舶租赁,境外新造船跨境融资租赁新模式。

“一司两地”监管模式、进出境货物“径予放行”等制度,制定全国首个船供物料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实现五万余种船供物料产品,一物一码,精准匹配,填补了中国在国际船供行业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

习近平主席在致2021年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贺信中指出,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一体化发展面临新的障碍,这些都对航运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但我们坚信,开放之共进,合作之共赢,创新之发展,唯有开放合作步伐才能更有效率的推动全球航运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唯有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航运业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组织形式和运行秩序加快重塑,才能更好的促进航运业不断发展和突破,为全球经济贸易复苏作出新的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将按照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部署,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世界级航运枢纽,为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贡献“上海力量”。

一是为国际航运聚合开放打造“上海门户”。上海将进一步围绕海港和空港两大国际化枢纽,持续优化链接全球的海、陆、空、铁集疏运体系,全力建设服务品质全球领先的国际集装箱海港枢纽和世界级航空枢纽。目前,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已全面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推进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完善和能级提升。沪通铁路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成通车后将填补上海东部地区干线铁路空白,实现更加便捷的海铁联运格局。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已经开工,将加快长三角区域互通互联,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空枢纽提供基础保障。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形成集航空、国铁、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功能,以及站场城一体化开发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持续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二是为国际航运互联互通创建“上海链接”。上海港港口连接度持续十余年保持全球首位,已经成为全球航运互联互通的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上海将加快打造服务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大平台。对外,上海将加快推进国际港航互通能力,进一步促进国际航空和邮轮客运市场恢复。目前上海两个国际邮轮母港均已恢复国际航线,上海邮轮出境游进入常态化运行新的阶段;上海虹桥机场国际、港澳台航线“重启”,浦东国际机场洲际航线和通航点数量加速恢复。对内,上海将加快水公铁集疏运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和集疏运体系,继续布局内陆集装箱码头,实现上海港与水路、铁路、公路的高效衔接。目前“南通至上海”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启运,无锡、苏州至洋山港的海铁联运通道顺利打通,上海多式联运网络体系正在加快完善建设。

三是为国际航运创新策源提供“上海动力”。今年是上海自贸区正式设立十周年,自贸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高地,在制度创新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在新阶段下,上海将进一步依托经济新体制试验田,一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和供给,推动航运基础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航运衍生服务业能级提升,促进航运科技服务业创新突破,全面优化航运服务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持续探索构建智慧绿色航运发展机制,突出科技赋能,推动港口智能化升级,加快绿色甲醇等船用新能源布局,持续打造数智航运生态圈,加快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机场,着力推动航运业智慧绿色转型。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发表题为《在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实现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升迁》的演讲。

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着重要的机遇

第一,中国经济深度嵌入全球链条,需要国际航运中心联结和畅通国内外产业链与供应链循环。第二,中国具有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为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三,中国货物贸易规模全球第一,需要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比肩世界一流的航运服务。第四,中国经贸合作伙伴趋于多元化,需要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更有力的全球联通保障。第五,中国制度型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需要国际航运中心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二、关于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几点想法。

自2001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航运中心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国际联通能力、航运资源集聚程度、航运服务功能等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对上海经济、金融、贸易、科创中心的建设、引领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下一步,上海现代化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从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功能升级,在国际运中心的良性竞争和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能级提升的新跨越,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上作出新的贡献。对此,有两方面的建议:

第一方面继续锻造“五大”核心能力。

一是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枢纽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增强国际联通能力。进一步完善上海港到非洲、南美洲主要港口的海运通道,提升上海在全球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和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地位。加强上海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与合作,加强与中西部陆港的联系,增强服务“一带一路”的能力和带动作用。以上海为核心打造长三角世界级航空货运网络,成为高技术、高附加价值及高时效制造业和相关产品的国际供应链枢纽。

二是加快上海同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港口群,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能力。支持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强化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共同推进沿江、沿海港航项目合作开发,更好形成分工合理、优势集成、利益共享、相互协助的发展格局。要鼓励长三角各省市求同存异,先将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增集装箱码头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一体化优先时序,然后逐步将大宗散货、多式联运体系等增量项目及存量资源整合纳入一体化发展范围,实现以增带存、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

三是提升国际专业服务功能,增强全球要素集聚能力。以航运金融、船舶管理、航运专业服务、航运交易、航运咨询与技术等航运服务业为重点领域,构建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生态体系。降低国际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简化投资审批手续。探索航运离岸金融服务,减少外汇管制环节,便利资金在自贸区和境外自由流动。律师、仲裁员和经纪人在上海短期从业放宽资格限制,为国际航运商务人士业务往来提供便利。打造数字口岸,建立“通关+物流”跟踪查询系统。加强智能航运监管机制建设,推动各节点信息实时动态可视、可控,完善船舶通关“一站式”作业。

四是提升航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研发及应用。上海要在航运数字化、绿色化等新赛道上实现快速布局,加强航运数字技术、船舶技术等研发基地和应用场景在沪更多的落地,强化新型业务模式实践探索。加快出台绿色航运、数字航运、智慧港口的技术标准,推动技术标准国际间互认。

五是强化国际航运全球治理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鼓励我国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航运船舶企业、专家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工作、交流,加快融入全球航运治理体系。

第二个方面是探索“三个”制度突破。

一是实施更加开放的航运和空运政策。在国际对等基础上,扩大第五航权安排,试点开放第七航权,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船舶管理服务创新试点。

二是提升航运资源要素跨境流动便利性。在数据安全制度框架内,建立国际航运离岸数据中心,实现跨行业部门数据共享。推动更多航运指数期货产品上市,进一步增强上海在全球集装箱运输中的定价权和影响力。提高融资汇兑便利水平,支持在沪银行编制跨境金融服务专属方案,鼓励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

三是在上海自贸区探索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航运税收制度、国际航行船舶登记制度和海事仲裁制度。研究船舶吨税制改革试点,支持国际供应链内企业间交易环节税收适度减免。鼓励中资公司将上海列为外贸合同条款中的海事仲裁地。探索国际商事审判案例指导,建立与国际通行接轨的商事纠纷审判规则体系。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来越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提质升级,将进一步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并进而为世界经济复苏和航运市场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链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3)》发布

9月22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3)》(简称《报告》)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发布,上海连续四年位列全球第三名。《报告》指出,指数发布十年来,已逐渐形成新加坡、伦敦、上海三大航运中心领衔,亚太区域航运中心持续崛起,欧洲、北美重点航运中心趋于稳定的发展格局。

最新一期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结果显示,2023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中国香港、迪拜、鹿特丹、汉堡、雅典-比雷埃夫斯、宁波舟山、纽约-新泽西。相较去年,前十城市总体保持稳定,雅典-比雷埃夫斯和宁波舟山排名各自攀升一名,纽约-新泽西下滑至第10名。受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影响,国际航运资源集聚与配置能力随着货物流、贸易流、资金流等要素逐渐东移,亚太地区航运中心能力不断增强。

十年来,国际航运中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14年的前10名城市中,中国大陆只有上海入围,前20名中也仅有上海、天津、宁波三地上榜。最新一期结果显示,上海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三,宁波舟山连续三年位列前十,中国共有六座城市入围前20名,且总体排名较十年前均有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实现十三连冠,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上海港连续12年位列全球榜首。《报告》认为,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与枢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营商政策友好,人口受教育程度高,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其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航运中心。此外,宁波舟山拥有优秀的港口硬件条件及业务规模,青岛港发挥山东省港口集团的协同优势,近年来综合竞争力进步迅速。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