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市场各显神通 航运企业为盈利也是拼了!
2016-09-22 10:06 来源:航运界
随着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而不见好转,我国许多航运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盈利,各家航运上市企业纷纷使出了多种招数应对。
招数一——“金蝉脱壳”,典型案例:中国远洋
2014年3月27日,中国远洋(601919)公告称2013年度净利润录得2.35亿元。尽管利润微薄,但同比增长已达到102.46%,这个数字足以让大家松一口气,因为之前两年累计200亿元的连续亏损,业已“披星戴帽”的*ST远洋终于可以将股票代码恢复成“中国远洋”并避免了退市风险。
不过正如大家所知,中国远洋获得盈利成功保壳却并非市场好转、主营业务利润扭亏所致,真正的原因是玩起了“金蝉脱壳”:变卖资产。公告显示,该公司通过处置资产获得的收益高达84.26亿元,被出售的资产有旗下最优质、毛利最高中远物流100%股权、中远集装箱工业公司100%股权以及全资子公司青岛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出售所持有的青岛远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81%股权、全资子公司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出售所持有的上海天宏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81%股权。此外,通过理财获得收益和国家拆船补贴也助力中国远洋扭亏为盈。
2016年上半年,瘦身(出售中散集团)+重组(中远集运与中海集运业务合并)后的中国远洋再次报亏,面对马士基都不赚钱、依然严峻的航运形势,中国远洋似乎已没有什么资产可以继续出售。有的,是新集运船队的资源整合,规模效应、协同效应的逐渐显现,新成立的海洋联盟带来的良好预期以及韩进海运申请破产保护与年末传统旺季叠加产生的市场份额真空和运价上调机会。2016年全年及今后业绩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招数二——“左右互搏”,典型案例:天海投资
2015年4月2日晚,天津海运发布公告称,为充分体现公司未来业务由单一集装箱船舶运输向多业务船舶运输及物流上下游产业延伸的战略定位,公司中文名称将由目前的“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天津天海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海投资,600751)。公司的营业范围也增加了“投资咨询管理”项目。随后的7月21日晚间,天海投资即发布公告称预计201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900%-1000%。公告明确,盈利大幅度提升的原因是“报告期内在确保不影响公司募集资金安全和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以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公司和股东利益为原则,对暂时闲置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通过购买理财产品等方式进行现金管理,所取得的存款利息及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所致。”
既经营船舶,又管理投资,可谓一心二用,左右互搏了。此后的天海投资业绩一路高唱凯歌:2015年中期净利9530万,同比增1303%;2015年前三季净利1.42亿,同比增3900倍;2015年全年净利2.47亿,同比增212.9%……
无独有偶,上文中提到的中国远洋,也曾经利用购买理财产品协助公司扭亏。而2016年9月20日,中船防务(600685)也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全资子公司黄埔文冲使用部分闲置资金于2016年8月11日购买的“中信理财的共赢保本1647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于9月14日到期,已收回本金3000万元和收益6.92万元。截至公告日,该公司在过去12个月内购买的理财产品累计取得理财收益292.64万元。虽然中船防务2015年艰难实现了0.98亿的净利成绩,但很显然,使用金融工具一个月就挣了将近300万,这可比造船来钱快多了。
本无心杀敌,但有力回天。或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是当前情况下一个较为稳妥和成功的持续盈利方法。航运不够,金融来凑!
招数三——“乾坤大挪移”,典型案例:长航凤凰、中海海盛、中海集运、中昌海运
与中国远洋同病相怜,长航凤凰(000520)也经历过被*ST的艰难岁月。该公司2011年亏损8.7亿,2012年巨亏18.8亿,2013年巨亏45亿,2013年年底宣布破产重整。2014年2月,*ST凤凰重整方案获得通过。重整后凤凰终于在2014年实现涅槃,录得净利润43亿,并乘胜追击,2015年前三季度继续保持盈利,录得净利润1.09亿。
在股票停止交易近两年之后,长航重组之靴终于落地。2015年12月4日晚间,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的方式注入大股东顺航海运旗下港海建设公司100%股权,长航凤凰的主营业务将由内河干散货运输转变为疏浚吹填。
天津顺航海运作为民营企业,入主国有上市公司一来是为借壳上市,二来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试点。走着和长航凤凰相同道路的,还有中海海盛(600896)。
2015年6月11日,停牌近两个月的中海海盛推出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拟募集不超过20亿元资金,用于偿还贷款。上海览海投资有限公司拟全额认购中海海盛此次定增股份。而同为密春雷旗下公司的上海览海上寿医疗产业有限公司在几天前才宣布受让中国海运8200万股中海海盛股份。这也意味着,定增完成后,民营企业家密春雷将直接间接持有中海海盛42.82%的股份,成为公司新的实控人。
随后的戏码按部就班。2015年8月7日,航运界网发布《中远中海成立集团整合改革领导小组剑指“中国神运”》两小时后,中远和中海旗下的上市公司均紧急发布停牌公告。8月9日中海海盛发布公告澄清公司控股股东已非中海集团,顾不停牌。至此由密春雷控股的中海海盛第一次声明,同时也宣告中海海盛开始转型医疗与地产投资领域。2016年5月25日,中海海盛公告成立全资子公司海南海盛航运有限公司,同时将航运资产如数打包。8月,中海海盛发布公告称将出售中海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5%股权,同时该公司拟将海南海盛100%股权转让给中远海运散运,同时海南海盛控股子公司广州振华拟将深圳三鼎43%股权转让给中海发展。
彻底告别了航运业转型医疗健康的中海海盛9月7日复牌后连续多次涨停。除市场对医疗健康产业看好以外,却难免让航运人多生尴尬之情。
2015年至2016年,全国航运界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件就是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的合并重组。而原中海集团旗下的中海集运(601866)退出集装箱班轮运输业务,转型金融租赁又牵动着许多投资者的心。
2016年9月8日,中海集运举行更名仪式,新名称为“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仪式上,该公司表示,未来将以航运金融为依托,发挥航运物流产业优势,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以租赁、投资、保险、银行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市场化机制、差异化优势、国际化视野,实现产融结合、融融结合、多种业务协同发展,努力打造成为中国领先、国际一流、具有航运物流特色的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集团。航运界网在《中远中海旗下上市公司重组方案出炉 航运界网全面解析》一文中就分析到:“如此一来,将对我国金融租赁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改变金融租赁业务现有的市场格局,直观地说,未来的‘中海集运’将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如工银租赁、交银租赁、民生租赁,以及远东宏信等构成竞争。”
在连续两年亏损后,A股中第一家民营上市船公司中昌海运(600242)2015年终于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796.18万元,成功“脱星摘帽”避免了退市风险。但其转型之路却未停下脚步。据资料显示,1993年成立的中昌海运目前由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于2010年重组上市。而那时,国际和国内航运市场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中昌海运的主营业务——国内干散货运输业务一直未有起色。中昌海运开始了漫长的重组转型之路,直到以8.7亿元的价格收购北京博雅立方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2016年8月初,中昌海运公告修改经营范围,增加了互联网相关内容。转型互联网势在必行。2016年9月13日,中昌海运又公告更名,从“中昌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变为“中昌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表示,更名的原因是“公司主营业务已转型为大数据智能营销软件和服务业务,现名称无法体现公司现有的业务、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
以上四家公司尽数转型,施展乾坤挪移之本领,有的“跳出航运干航运”,有的干脆改换门派。尽管转型还未在资本市场引起明显反应,但脱离了传统的水上运输业,进军金融和互联网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自家航运不挣钱,另投他人门前。
为保壳而进行的努力
上述各种招数不尽相同,但都秉承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原则。除中海集运因两集团重组而顺势进行业务转型外,不难看出,其他公司所下的功夫都基于一个终极目的:保壳。我国A股的上市规则导致上市公司必须削尖了脑袋在账面上实现净利润为正。换句话说,壳资源是极其稀缺的市场资源,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得到。而一家航运上市公司如果仅仅是为了保住一个上市的壳而选择放弃自己本身主营多年的航运业务,那么将来有一天在新的主营业务面临市场困境时,它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再次转型。现在问题来了,当初,我们选择进入航运业的初衷是什么?无论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在介入某一行业时所考虑的仅仅是挣钱,还是为了这个行业,尤其是一个国家战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呢?在上市公司卖学区房保壳被刷屏的今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