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热点>船舶
船舶

2023年,预计全球造船完工量将保持历史较高水平

2023-01-30 17:36  来源:中船协


2022年,我国船舶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造船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高端装备取得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去库存成效显著,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但短期问题与中长期问题叠加,未来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202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378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6%;新接订单量455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2.1%;截至12月底,手持订单量1055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2%。

全国完工出口船306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6%;新接出口船订单405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1.7%;截至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95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的81.0%、89.1%和90.2%。

预测:行而不辍 未来可期

2023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预计,世界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速将延续低增长态势,需求收缩必将对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经综合分析,预计2023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保持在1亿载重吨的历史较高水平,新接订单量低于1亿载重吨,手持订单量保持在2亿载重吨以上;我国造船完工量将突破4200万载重吨,新船订单量约4000~5000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保持在1亿载重吨左右。

建议: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一)稳字当头,全力保交船落实安全措施

后续3~4年,我国船企将迎来交船的高峰期,其中高技术船舶所占比例大幅提升。2023~2024年,是大型集装箱船的集中交付期,按计划我国将交付44艘15000TEU及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占当年造船完工量20%以上。2025~2026年,是大型LNG船的集中交付期,其中多家企业属于首次建造交付大型LNG船。船企应全面加强生产计划、物资配套管理,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确保手持订单船舶按期交付;同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保证生产有序推进,保障员工生命安全。

(二)提质增效,把握节奏提高订单质量

近2年来,全球新造船市场保持活跃,不同船型市场需求呈现轮动发展,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大型LNG船等新船价格大幅增长,一年之内同型船的价格差高达数千万美元。船企应加强对国际航运与造船市场发展动态的追踪,避免盲目跟风,结合自身手持船舶订单和船位安排情况,在保证企业生产连续性的前提下,优化经营策略,把握好接单节奏,进一步提高新接订单质量。

(三)防范风险,加强研判采取应对措施

当前,船舶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进入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突破6.8的关口;进口铁矿石价格达到116美元/吨,比2022年内低点上涨43.2%;新船价格波动幅度增大,新船价格综合指数出现“滞涨”,个别船型价格有所回落。船企应加强市场研判,坚持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通过采取与钢铁企业签订长期采购协议、与金融机构签订远期结汇协议等方式,控制原材料成本和汇率变化等风险。此外,对于国际海事组织(IMO)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和船舶营运碳强度指标(CII)评级等新规则的生效,以及将于2023年7月通过经修订的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建议相关船企和研究机构给予高度关注,及早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四)探索创新,化解人力资源不足矛盾

当前,我国船企生产任务快速增长与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深入研究,加大对船企职工招聘、专业岗位培训等的政策扶持力度;船舶工业发展重点地区可以结合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创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专业技术人才、技工人才培养机制;骨干船企应改革现有用工模式,探索采取适度增加本工数量、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船企可根据现有基础和条件,稳妥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提升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矛盾。

关键词: 造船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