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热点>船舶
船舶

2021年全球船海市场新订单可能出现补偿性反弹

2021-01-29 14:17  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20年,我国船舶行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船舶产品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修理产业实现较大增长,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快速发展,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好于预期。但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放缓、船海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等影响,我国船舶工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造船完工量实现增长

2020年,全国造船完工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全国完工出口船3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24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65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二)企业收入增长利润下降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4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3029.8亿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业494.9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修理企业299.3亿元,同比增长13.5%;船舶改装企业39.3亿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业54.3亿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装备制造企业439.6亿元,同比增长19.3%;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5.2亿元,同比下降17.2%。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8亿元,同比下降26.9%。其中,船舶制造企业9.3亿元,同比下降84.3%;船舶配套企业17.4亿元,同比下降25.3%;船舶修理企业19.3亿元,同比增长13倍;船舶改装企业4.8亿元,同比增长33.3%;船舶拆除企业1.4亿元,同比下降41.7%;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亏损4.2亿元,同比减亏17.3亿元;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亏损0.2亿元,与上年持平。

(三)船舶出口金额同比下降

2020年,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17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合计99.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4%。船舶产品出口到184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地区为主。我国向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出口船舶的金额分别为123亿美元、33.6亿美元和25.8亿美元。

展望2021年,全球多国已开始接种疫苗,新冠疫情可能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慢慢恢复正常。如果国际航运业和油气产业复苏,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可能释放。综合专家研究预测结果,2021年全球船海市场新订单可能出现补偿性反弹,新船成交量达到8000万载重吨,海工装备成交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21年,预计我国造船完工量与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订单量或有所增长,手持订单量将略有下降。

(一)加大需求侧管理力度保障行业平稳发展

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建立由政府主导,贸易企业、航运企业、造船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协作机制,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船舶行业需求侧管理,促进船舶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持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

各有关单位应抓住航运造船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加快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装备研制等领域的推进速度。全球正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海事组织(IMO)不断强化碳排放新规以及欧盟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全球造船及航运市场正在从当前使用传统燃油船舶向环保船舶的新体系转变。坚定绿色化转型的信心与决心,加大对相关方向的科研投入,提升在绿色海事技术与装备领域竞争力。

(三)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协调力度

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具体执行,联合属地地方政府,组织航运、造船、钢铁、物流、金融等重点企业与机构针对原材料供应、货款结算、物资管控等涉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问题进行集中研讨,解决相关各方的诉求与利益关切,并为应对短期市场的突发情况,建立定期协调机制。

(四)精准施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2021年,经济发展形势与市场走势仍然较为复杂,短期内通过市场改善对企业影响有限。针对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汇率持续上升、用工短缺等内外部环境压力,船舶工业企业资金流动性面临巨大压力。建议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骨干船海企业支持力度,通过提高经营性贷款额度、授信额度、保函服务、专项债等多种方式,缓解企业短期经营压力。

关键词: 船海市场 新订单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