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热点>船舶
船舶

公信力降低,船舶“白名单”制度被正式废止

2019-04-03 18:38  来源:工信部


4月2日,工信部发布2019年1号公告。公告称,工信部决定不再直接管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相关工作。


具体为:1、自2019年4月2日起,工信部发布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3年第55号)和《船舶行业规范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45号)废止。2、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依法合规开展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工作,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加强行业自律。

这意味着,持续5年多的船舶“白名单”制度被正式废除并中止。

“白名单”历程

2013年11月,工信部发布2013年第55号公告,指出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技术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引导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予以发布。

随后,工信部于2014年9月(51家)、2014年12月(9家)、2015年12月(11家)、2017年5月(6家)分四批公布了符合 “白名单”条件的77个船企。

2016年9月,工信部发布《船舶行业规范企业监督管理办法》,以加强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的动态管理,规范监督检查、变更、整改、撤销公告等管理事项及程序。

2018年6月,工信部拟对《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进行修订,并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9年4月2日,《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被正式废止,工信部不再直接管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相关工作。

“白名单”船企接连破产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5月,工信部撤销了7家船企的白名单资格。具体为:大连辽南船厂、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江苏东方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青岛造船厂有限公司。这7家船企都因为行业下行、经营不善的原因进入破产程序。

但除名的速度赶不上船企破产的速度。除了明确破产的船厂以外,还有大批“白名单”船企仍然经营困难,挣扎在死亡线上。

船企“白名单”制度的原意是为了使造船行业更规范,对申报船企的生产设施、建造技术、质量保证体系、节能环保等多个环节提出要求,提高准入门槛,使入围船企更具有竞争力。

但“白名单”制度在市场长年萎靡的情况下,显然未能挽救船企,每次“白名单”船企爆出破产或重整消息,均会引来行业大量关注,并使“白名单”的公信力逐步降低。

我们相信,“白名单”的出现,不会挽救船企;如今“白名单”的退出,船舶行业也不会因此变得更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