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放开船舶工业外资限制 促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2018-07-12 12:2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上海发布了“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该方案在制造业领域取消了船舶设计、制造、修理等环节的外资限制。这是继2018年版负面清单发布后,船舶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放开在地区层面的落实。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全面放开了船舶工业的外商投资限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造船大国,但船舶制造也是被列示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之一。在此背景下,船舶开放外商投资限制会对行业造成多大影响?业内人士鲜少表现出十分乐观的态度。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陈继红分析,政策尽管已经全面放开,但吸引到的外商投资究竟能比之前多多少,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市场环境。
发改委在此前的政策解读中也提及该问题。文件显示,在船舶制造领域,由于全球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存在,外商投资企业可通过收购或入股的方式盘活现有产能,加强与相关企业合资合作,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由此可见,政策的初衷并非鼓励外商来中国投入新的产能,某种意义上而言,是进一步消化现有产能,或者是以“新产能”代替“旧产能”。如果实施顺利,这或将为船舶去产能带来“破局之力”。
细分来看,文件对船舶设计、制造、修理等环节分别提出了预期的实施方向。
在船舶总装建造领域,由于全球均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投资新建或扩建造船产能都会受到严格控制,投资行为应符合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可通过收购或入股的方式盘活现有产能;
在船舶设计领域,常规船型设计能力比较富余、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外商投资企业在高端船舶设计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可通过在华设立机构或与中资企业合作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在船舶修理领域,由于修船业具有投资大、劳动密集等特点,利润空间有限,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投资回报、市场前景等因素,自主开展投资合作。
根据发改委的解读,船舶工业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在更高水平上展开国际合作,加快引进新的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促进船舶工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过去几年,中国造船业经历了艰难的“去产能”,在改革力求产业的转型升级。从长期政策可以看出,船舶行业去产能、提质增效在未来几年依然是发展主线。
引进外商投资显然也不会与这一发展主线背离。文件指出,从制造环节看,放开外资股比或投资的限制,有助于船舶行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化解低端产能。
发改委的文件指出,全面对外开放不仅将有效整合国内资源,也将有效促进全球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因为我国船舶工业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服务具有大量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为各国先进技术装备和服务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扩大出口,从而拉动全球产业发展。
“在全球船舶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船舶工业坚持扩大开放,有助于提升全球产业价值链水平,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推动全球船舶工业走出困境。”文件指出。
-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