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工装备市场走势 U型还是L型?
2016-06-20 10:21 来源:中国水运报
今年以来,海工市场颓势仍然不见好转,业界普遍担忧,此轮海工市场的低迷可能与过去因油价波动而导致海工市场呈现“U”型周期变动不同,全球海工市场很可能迎来“L”型走势。
结合当前市场形势以及油价走势,“十三五”期间,海工市场将触底缓慢回升,但全面复苏尚欠缺足够动能。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成交金额为304亿美元,同比下降近40%。从细分市场来看,各型海工装备表现不一:钻井装备一蹶不振,生产装备有望逆势增长,海工船表现乏力。
A、油价“阴晴不定”
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国际油价和海工市场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影响关系。总的来看,油价走势深受全球GDP增速影响,同时油价高低也直接影响海工市场表现。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油价和全球GDP增速呈现正相关关系,海工市场表现和油价走势也呈正相关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油价暴跌和本轮油价危机均对海工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油价高低直接影响着石油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对石油公司主导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储存运输等各环节支出(E&P)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钻井装备、生产装备和海工船等海工装备的新造需求也随之波动。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油价下跌对石油生产的影响并没有预期大。根据国际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对全球2222个油田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即使布伦特原油价格降至40美元/桶,每天仅有150万桶油(占全球供给的1.6%)不赚钱,而且这些亏损的项目多数来自加拿大的油砂生产商。Rystad Energy公司对20个国家共15000多个油田进行统计与生产成本计算后发现,在英国生产一桶石油成本为52.5美元,巴西生产一桶石油成本为49美元,美国生产一桶石油成本为36美元。因此,原油价格降至40美元/桶对全球石油生产的影响非常小,多数机构预测油价在短期内仍有下降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油价剧烈波动的时期,机构预测可信度明显下降。当石油市场相对平稳运行时,如2002-2003年和2010-2014年,美国能源署(EIA)对油价的预测较为准确,预测油价和实际油价的偏差在10%以内。但当市场受突发因素影响出现较大波动时,机构预测值和实际值偏差较大,如2008-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EIA对油价的预测远远高于预期。2014年以来出现的油价大幅下跌也超出了EIA的预期。
B、钻井装备市场危机深重
钻井装备市场仍将继续深度低位调整, 难以再现2012年、2013年的订单爆发,预计2016-2020年共有新造订单124座(艘)。本轮钻井装备市场周期性高峰告一段落。在2012-2016年,累计将有285座平台投入运营市场,占现役船队总数的28%。长周期来看,本轮高峰和上轮高峰之间相隔近30年,钻井市场未来将长期处于低度活跃状态。
下游租赁市场处于严重供需失衡状态。在大量新造平台迅速投放市场、油价下跌压缩海洋钻井需求的供求两端打压下,装备租赁市场不断恶化。全球运营平台需求量由最高456座跌至352座,供给量却一路飙升至492座,过剩率达40%。各类型钻井装备特别是深水、超深水装备日租金近乎腰斩。其中,超深水钻井船平均日租金由2013年的56万美元/天降至25万美元/天。从长周期来看,若供需失衡持续且油价继续下跌,不排除国际原油价格跌落至10美元/桶的可能,如此一来,钻井装备租赁市场可能将进一步恶化,达到1986-1987年的历史最差水平。
大量手持或在建的投机订单成为沉重负担。海工热潮中出现的大量投机性订单已成为投机者和船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全球在建平台中94%的自升式平台和54%的浮式平台没有租约在身,面临“交付即闲置”的困境。投机者受制于租赁市场低迷和海工领域融资难度加大,只能选择要求延迟交付甚至弃单,对船厂造成严重伤害。特别是中国船厂,恶性竞争带来的大量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订单,一旦无法按时交付会迅速引爆财务危机。
短期内船队结构性更新难以迅速拉动新造船需求。现役船队中有相当数量产生于上一轮建造高峰期。目前,整个船队平均船龄为21年,“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中,船龄超过20年的老旧平台占55%,船龄小于5年的仅占20%。自2014年年初以来,主要租赁运营商不断加快老旧平台报废拆解步伐,已累计报废拆解超过60座。但在经营困境下,租赁运营商特别是较大规模运营商,报废淘汰旧平台的目的是缩小船队规模、减少船队维护开支,短期内并无继续推进新平台订造的计划。据统计,除美国ENSCO公司外,全球排名前10的运营商都通过闲置/拆解等方式缩减了船队规模,而规模排名11-20位的运营商船队规模也微幅下降。
技术进步带来的装备新需求也相当有限。钻井装备总体设计和配套设备已发展成熟,装备潜力基本挖掘殆尽。目前,平台的性能提升主要集中在平台钻井系统工作能力加强方面,对于平台结构改进甚小。新型装备可通过进厂模块化更换完成升级换代,不需要一次淘汰整个平台。可以预见,未来钻井平台的技术革新将集中在配套设备领域,对大型装备的整体升级需求提升有限。
C、生产装备市场机遇犹存
生产装备市场将是未来5年的市场亮点。在2014-2015年市场下行时生产装备订单数量仍保持在13艘/年的水平上,预计2016~2020年间,生产装备订单将攀上15艘/年的历史高位。
海洋油气产量持续攀升催生装备需求。近年来,海洋油气产量不断上升,截至2015年年底已占全球能源总供给量的18%,当年产量增幅为2.5%,油气田新老交替催生对生产装备的新建和改装需求,同时还伴随产生了对穿梭油船、浮式储油船(FSO)、单点系泊装置等油气储运装备的强力需求。根据现役船队的船龄计算,“十三五”期间,每年有2-7艘的FSO退役。
油气田开发节奏加速预期将提振需求。油气公司在适应低油价市场环境后,将很快恢复开发节奏,大量被搁置项目有望重新启动,带动生产装备特别是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的装备需求。
另外,新近出现的在役FPSO经过改装后重新部署这一趋势,有望使得FPSO改装市场重新获得生机。
D、海工船市场整体乏力
建造支持/支援类船舶装备市场将小幅反弹后趋于平稳,但难以达到2000年以后的历史平均水平。支持类装备的需求主要来自海上施工安装,检查、修理、维护(IMR)工程和深水脐带、立管和输油管(SURF)工程。尽管油气开发活动受到低油价抑制,但不断增加的生产装备数量和日趋严格的安全环保要求不断加大了对IMR工程操作的需求。同时,水下生产系统应用越发广泛,SURF工程需求也保持旺盛。预计2016~2020年,建造支持装备年均订单数量为89艘,其中铺管/铺缆船、安装支持平台、辅助生活设施市场表现值得期待。支持类装备中,三用工作船年均订单量为80艘,其中工作功率16000BHP以上的高规格船订单将猛增;平台供应船年均订单量预计为77艘,其中载重量在3000吨以上的船舶将占据主流。中东/印度洋次大陆和亚太地区这类新兴市场是主要潜在需求地区。
目前,全球船龄大于25年的海工支持船(OSV)数量为1535艘,占船队数量的28.3%。2014~2015年低迷的运营市场对老旧船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14年共有31艘船龄大于25年的OSV被拆解,2015年共有22艘OSV被拆解,“十三五”期间预计将继续保持着每年25艘左右的退役速度。市场在“十三五”期间回暖时,现有船队和手持订单装备难以满足需求,新接订单将持续填补空缺。(作者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经济研究中心)
总结:调整产品结构成自我救赎良策
在低油价的影响下,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一片颓势,全球油气公司经营效益大幅萎缩,海工建造接单定额大减,平台租赁租金大幅下降,海工市场面临极大挑战。在订单量持续走低下,及时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或成海工市场自我救赎良策。
海工市场持续疲软其实是其自身种下的“恶果”——在2012、2013年海工市场一片繁荣的新形势下,大量企业纷纷进入海工市场,海工企业也加大产能,过度建造。更有投机者在海工热潮中订下了大量投机订单,使得不少新造平台投入市场,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尤其是产品结构性过剩突出。加上石油公司又纷纷削减资本支出,导致海工市场现金流趋紧,订单锐减。最终导致海工市场陷入低迷状态。
遭遇接连亏损,海工企业在逆势中找准方向是关键。为确保盈利,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转换接单方向,扩展业务范围,调整产品结构,或能寻求更好发展。一些海工企业经过调整,转接在民船、小型邮轮、拖轮等其他方面的订单,还有些企业在新领域试水,开发海洋风力等再生资源平台,建造风电场支持船等,形成了新的产品格局,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除此之外,亦有些企业利用优势产品,投入发展装备修理、改装及售后服务业务也是求转机的一条新路。
事实上,海工市场的过剩更多的是结构性过剩,在钻井平台市场过剩严重的背景下,生产装备等方面的需求仍然攀升,可见,拓展需求量高的海工市场机遇犹存。因此,调整产品结构成为自我救赎的良策。
关键词:
海工装备
-
暂无记录